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注意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时刻不忘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突出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对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书开拓了研究的新视域,提供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发现了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新思想,展现了一种富有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研究的新态度,是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的新佳作。  相似文献   

3.
西方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大体经过了产生、发展与反思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以追求社会和谐、社会均衡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产生的标志;20世纪30年代后,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理论与福利国家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西方社会建设理论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第三条道路”理论与“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社会建设理论进入了反思阶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古巴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借鉴有:一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二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四是保障群众利益,提高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不仅继承和发展先前关于社会主义条件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而且还初步勾画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其后邓小平经济理论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取得了迅速普及和发展。在互联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言论的出现和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主流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广大理论宣传工作者应认真分析互联网作为新型理论宣传平台的特性,认清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理论宣传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拓展互联网理论宣传的新途径,丰富理论宣传的手段,最终实现在互联网为载体的理论宣传平台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贾博 《学习论坛》2012,(3):49-52
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既是公共行政学的热点问题,也是指导公共服务实践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居于重要地位,两大理论不但对公共服务理论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应当从深化理论研究、加强现实指导两个目的出发,对两大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回顾、梳理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维度内,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传媒叙事进行历史透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传蝶进行意识形态叙事的表达姿态.传媒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既参与了对抗外族入侵的文化讨伐,又参与了民智启蒙、政党政治的舆论发动和国家政治的话语建构,直至20世纪90年代,传媒叙事的历史语态才发生新变化,即传媒叙事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式微,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取代政治意识形态,并且日益成为当代传媒新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他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以及具体的建设路径都给予了充分的表达。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斯克里文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20世纪70年代,布卢姆首次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将形成性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评价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性评价相关理论传入我国,当时国内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终结性评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形成性评价逐渐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国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虽然兼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在冷战时代,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政治和军事的对立服务的话,那么,在冷战后期,特别是 20世纪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政治的发展,最终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来。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奠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重要法码。因此,在跨入 21世纪之际,对 20世纪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对不同政治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研究,对于社会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年代,“阶级”概念已被中国共产党大量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后来扩大到以“阶级意识”来分析问题,如反对“非无产阶级意识”。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由于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复杂交织的局势,为适应中国革命发展和党的革命理论发展的需要,“阶级”概念被扩大到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具体阶层,及其在中国革命运动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判断,因时局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多次改变。由此中共逐渐建构起一套针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同时,“阶级”概念扩展到党内,成为思想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样,“阶级”概念不但包含了实体性“阶级”本身,而且包含了“意识”意义上的“阶级”。以“阶级”概念为分析起点的阶级理论,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基于理论研究、理论宣传教育和实践效果的兑现性,对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和著述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界讨论的热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中国探讨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与视角。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而应立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研究和运用这一理论。为了推动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发展,就有必要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包括: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实践创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重要转换;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决抵御和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人文关怀精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如下的问题:社会意识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并存;思想理论领域,理论教育形式化、理论宣传空泛化与理论研究浮躁化并存;日常生活领域,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大众文化商品化并存;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手段功利化与内容教条化并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历时探索与现实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中共历来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1990年代以来,中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受到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体现了中共回应挑战、重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按照其演进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每个时期政治发展理论所受的理论影响和时代背景不同,因此,每个时期的政治发展理论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也不同.而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正是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变换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交往理论萌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其形成和发展几乎贯穿于马克思毕生的研究成果中,并经过恩格斯的补充。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大体分八个方面。揭示了交往的内涵、交往与人类社会存在厦其发展关系等问题。这一理论具有概括性和实战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世界体系论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沃勒斯坦是该流派的创始人。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理论把握,揭示了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理想、意识形态、反体系运动和世界体系等四个形态的理论内涵及其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需要,启动了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对重塑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政府改革理论主要包括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些理论创新为我国目前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价值取向、组织变革、制度创新及管理工具等方面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