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逝世10年后,郭沫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为自己未能与鲁迅谋面而追悔莫及。他说:“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竞失掉了见面的机会。”他们究竟为什么屡次失之交臂?个中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3.
马莉 《世纪风采》2010,(2):14-17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恐怕绕不开冯雪峰这个名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冯雪峰就以作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曾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上海文坛上。他与鲁迅关系相当密切。可以这样说,鲁迅是因冯雪峰而密切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才有了后来毛泽东对其“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赞誉。  相似文献   

4.
屈戎 《党史文汇》2001,(4):34-35
鲁迅在世时 ,多少人对他充满了敬仰 ,同时 ,也不知遭到多少人的恶毒咒骂和攻击 ,甚至诬陷。鲁迅逝世后 ,中外多少人崇敬他、学习他 ,也有不少人在攻击他、贬损他、扭曲他。景仰也好 ,嘲骂也好 ,肯定也罢 ,否定也罢 ,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却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鲁迅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 ,鲁迅生活的黑暗年代也早已成为历史 ,然而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 ,应该怎样对待鲁迅 ,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认为 ,对于像鲁迅这样革命的先驱 ,首先应该感谢他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放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其次…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33):59-59
鲁迅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鲁迅得到的第一本书,是保姆长妈妈送他的一本有画的《山海经》,识字渐渐多起来后,他就自己攒钱买书。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是我党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个高层领导人其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使用过的名字就是一个历史之谜,他有谱名、号、奶名、学名、别号,后来,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还曾使用过许多个笔名、化名、代号。据不完全统计,瞿秋白使用过的别名就不少于107个,在这方面与大名鼎鼎的鲁迅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苦的长征年代,许多红军指战员把鲁迅看作是导师和战友,从其作品中汲取精神的力量,鼓舞他们在长征中奋力前行。长征出发时,中革军委下令红军限量携带文件物品。然而,一些红军指战员宁可少带别的东西,却舍不得将鲁迅的作品丢下。毛泽东随身携带的一个书包内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鲁迅等的著作。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曾对艾思奇说:"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后来,当他得到一套《鲁迅全集》时,爱不释手,放在案头,经常翻阅。红一方面军第五师师长彭雪枫,非常推崇鲁迅。他认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构成与特征刘应杰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一代伟人走完了他数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邓小平时代”——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留下了一个在世界上重新崛起并日益强...  相似文献   

9.
大可 《前线》1986,(10)
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我们不能不想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光辉的一生和他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生活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立下了以身许  相似文献   

10.
徐梅 《党建文汇》2010,(10):12-12
周令飞像极了他的祖父鲁迅,尤其是那两撇胡子。常有人跟他开玩笑,问是否有导演请他去演鲁迅。他笑声朗朗:“不行啊!我太高了!”  相似文献   

11.
《党建文汇》2007,(6):2-3
在一些人眼里,袁隆平似乎很有钱,但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持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精神文明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鲁迅先生在他青年时期,就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其中许多基本观点在今天仍是热点。  相似文献   

13.
张光茫 《党史纵横》2011,(11):25+28-25,28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用“鲁迅”这个的笔名。辛亥革命爆发前,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4):80-82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因他擅写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1932年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当时敌人攻击他,朋友误解他。瞿秋白把正确地评价鲁迅看成那个时期文化战线上一个重大任务。因此,他白天专心研究鲁迅著作,夜深人静就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写作,花了4夜工夫,写成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试图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突破传统文体的束缚,在颠覆既有文体的同时寻找更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形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体世界.而在对传统文体的颠覆中,鲁迅的文体又经常是以杂糅的形式出现,鲁迅杂文集中就既有小说、散文诗、散文、论文,也有狭义的杂文.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为鲁迅作品进行全面文体分类的全集,由于鲁迅文体的杂揉性也使这种分类具有巨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孔庆东 《廉政瞭望》2006,(10):52-52
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在其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陨落,宋庆龄主持了鲁迅的葬礼,悲痛的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旗覆盖在他的棺木上。“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这是先生留下的遗言。  相似文献   

19.
闵良臣 《唯实》2001,(11):71-72
不知怎么了 ,2 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 ,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 ,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 ,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篇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顺带评论鲁迅的文章 ,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 ,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 ,却并没读懂 ,也在那里人云亦云 ,拾人牙慧 ,跟着瞎起哄 ,我觉得这更不好。我虽然很尊崇鲁迅 ,知道他毕竟也是人 ,而人就难免有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伟大 ,其实主要并不…  相似文献   

20.
1888年底,德国思想家尼采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我的命运。总有一天,我的名字要同那些对最可怕事物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几天后,尼采精神分裂症发作,被收容进了精神病院。1900年8月25日,尼采这位毁誉交加的疯狂思想家病逝于德国魏玛。尼采的上述预测果然言中,历史真的把他的名字与“最可怕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尼采逝世后不到30年,他的思想就被德国纳粹党全盘接受并付诸实行。在尼采的著作中充满了对犹太-基督教的歇斯底里的谩骂,他认为犹太-基督教的价值是奴隶、贱民、败类、畜牲的东西,是必须“铲除衰退的民族”。他彻底否定“犹太-基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