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评价下属说: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就是爱讲‘牢骚话”。我认为,讲‘牢骚话’奖一个人的缺点,但“牢骚话”里也有真话、实话,不可一概否定。实事求是地讲,“牢骚话”不是那么中听,谁听了。G里都不舒服,所以,爱讲“牢骚话”者大多是得不到领导的偏爱和重用。其实,一个领导干部如何看待“牢骚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单位“牢骚话’哆,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单位的民主风气不是太浓,领导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然,群众的意见有处提,疾苦有人理,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  相似文献   

2.
2003年年中,平山县委书记赵新朝有一个在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当时读了,觉得很有新意;最近又读,仍觉得切中时弊:其一,主题专门讲“生活小节”,从一个方面向广大干部提了一个醒,敲了一下警钟。其二,把干部的“生活小节”与“政治大节”的关系讲得比较清楚,指出“生活小节”是领导形象的窗口、综合素质的反映、党性修养的重点、人格魅力的体现和政治考验的内容,有理有据,纲举目张;关于“生活小节”注意的重点分为严格工作程序、慎重与人交往、说话要有分寸、自觉节制私欲、管好八小时之外、不攀比工作条件等8个,也比较全面到位。其三,讲话中有…  相似文献   

3.
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重大历史关头之际,党中央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在开展“三讲”教育这件大事上,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存在着一些思想问题。其一,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与企业生产经营对立起来,觉得在企业抓“三讲”教育分散了企业领导的精力,是不务正业。其二,心理上的障碍。一些人对过去极“左”年代的教训记忆犹新,把“讲政治”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同起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材料上看到,有同志批评现在开会也存在“八股”,凡会必是:一报告、二讨论、三大会发言、四领导讲话,谓之“会议八股”。就笔者体验,所言极是。同感之余,觉得也还有话要说。因为仔细想  相似文献   

5.
沟通要交心     
人活在世上 ,就要与社会联系 ,即使“天马行空 ,独往独来”也不可能永远与世隔绝 ,不与任何人、任何事情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有联系 ,就有交流。要做好工作 ,同志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要沟通 ,就应相互交心。我有幸参加了中央“三讲”教育巡视组的工作。在地方搞“三讲”教育 ,接触的都是地方上各级领导干部 ,与他们接触多了 ,了解也多了。比如在领导与领导之间的沟通 ,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从小的方面说是一个习惯、领导艺术、方法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则是一个态度、责任、立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事情好就好在相互沟通上…  相似文献   

6.
闻名全国的华西村48年的掌舵人吴仁宝有三句话,我们每个干部,不妨听一听。第一句话:“作为一个好干部,既要同各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又要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只同上面保持一致,这不是个好干部。但只同下面保持一致,这干部当不长。”第二句话:“不管哪个领导讲什么,我当面都答应。过后,不符合华西村实际的,绝不执行。这实际是‘形式主义’,我已经改了不少了,但还舍不得完全丢掉。因为形式主义可以对付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也比较喜欢形式主义。”第三句话:“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干部个人享受要晚于…  相似文献   

7.
魏敏生 《廉政瞭望》2011,(11):45-46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8.
博览之窗     
从“法制”到“法治” 在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引发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之争。表面上看来这是个概念之争,实际上这里面有着观念上的重大差别。有些人认为讲“法制”可以,因为法律制度并不妨碍人的作用。但他们不同意讲“法治”,因为“法治”就是要依法治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实。 199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原来写的讲题就是“法治国家”而非“法制国家”,只是政法部门领导人将其改为了“法制国家”。而讲课的几位学者随后将讲稿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仍坚持“法治国家”的提法。其他学者在发表文章时,也都坚持“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小文人”有两个支族:小文化人,文化小人。 对老老实实、正正派派的小文化人,不能嘲讽,甚至应给一点赞许。人家自知肚子里的学问、才气偏小,写不出大论著、大作品,当不成大手笔、大名家,只能在文化的普及上尽一点力,哪怕只能做幼儿园教师,写出的东西只配发表在黑板报上,只要将事情做得虔诚而努力,我们就应当由衷地尊重人家。 但是,被尊重的前提是不因“小”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对于自己的“小”敢于正视,勇于承认。例如,一个幼儿园老师不能因为给大学教授订正了一个字的发音,就觉得自己的总体水平高于教授;一个习作者不能因为自己一部小说的题目是《父亲》,就觉得能同写出《母亲》的高尔基在文学史上并驾齐驱。 走出“小文化人”群落的途径无它,唯在由自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人缘”?通俗点讲,人际关系就是“人缘”。在政界,一提“人际关系”,人们往往把它同“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似乎当领导的压根就不该讲“人际交往”,只有埋头工作才是正道。其实不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不与周围发生任何关系的封闭体,  相似文献   

11.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剧《军歌嘹亮》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部队为了减轻某领导处理日常务的负担,给他配备了一名秘书,而秘书上任后却无事可干。因为这位领导宁可自己不厌其烦地接电话,也不让秘书代劳。在现实工作中这不是个例。有些基层领导感觉工作压力大,原因之一是对部下什么都不放心,每一件事都要亲自过问或把关,这固然有其谨慎的一面,但结果是在工作角色上不像个领导,也很难发挥领导的作用。我认为一个会当领导的人,其基本功是善谋断、会授权,关键时刻还会当教练。一个领导,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必躬亲。因为,一个单位的领  相似文献   

13.
“不能官越做越大,人越做越小”。这是电视连续剧《忠诚》中的一句台词,是市委书记高长河对“小金县长”的严厉批评。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其实,现实生活中象“高长河”这种知人善任、一身正气的公仆确实不少,象“田立业”这种学富五车、报国无门的热血男儿比比皆是,类似“小金县长”这种钻营有术的官僚也不乏其人。看罢《忠诚》,有一个问题总是在脑海里萦绕:小金是如何成为“小金县长”的。“小金县长”之所以能得道登天,不是因为“小金县长”有多么特殊的领导才能,也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用错了人。冷静地分析,“小…  相似文献   

14.
眼下,单位为了讲民主,一遇到评选先进的事都讲究个无记名投票,用票数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当选。这样,既体现了民主,领导又上上下下谁也不得罪,一举两得。这天,单位要选一个先进,有几个人就都对老张说“:多少年了,咱们单位就你不是先进,今年我们说什么也要选你了。为了庆祝这个伟大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党课》2020,(1):89-91
听人讲,有些官员具有双重人格: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官场上一面,私下里一面。每闻此言,总觉得有诋毁和糟践领导的意味。不过,在读了乔云华的《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的有关章节后,方对此深信不疑。李真到河北省工作后,省会的一个副局长养情人,而且若无其事,也不避人。  相似文献   

16.
中央开展“三讲”教育以来,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起来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三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刻的事。讲学习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一个人不学习,政治上不可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势必会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没有好的思想素质,也就不可能讲正气。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说起讲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这个问题不知有多少人谈过。笔者这里想谈谈学习的主要条件,就是时间问题。众所周知,没有时  相似文献   

17.
又进步了     
当你浏览这一页时,笔者就是面对领导了,自然而然地也免不了说几句官场的话,皆因官场上说不得诸如“编者的话”一类,尽管笔者是个地地道道的编者。其实,笔者是没有资格说“官话”的,因为笔者既不是高官,也没有当过某个地方基层领导的亲历,但也不是一点“生活”没有。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在党政机关呆了几年,多少有些感性体验。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省城的期刊社做编辑工作,直到今天,也算是个离官员们不远的行当。或因近朱者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廉政瞭望》2013,(16):12-13
新高官卸任后的“五大去向” 忧“电视问政”变“表扬平台”? 近日,新华社发文批评地方“电视问政”变味。湖北一名区委宣传部长称:“部门领导都觉得压力太大,尤其是排名靠后的部门,所以一直录播,不敢直播。”另一名区级政府官员表示:“批评多了让台上领导坐不住,所以问政节目不是纯批评,也耍表扬。”节目遂成领导炫耀政绩的平台。中部某市一期节目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当场念稿,被问政官员讲政绩、摆官样,两名现场群众有反对意见,只是稍稍晃了一下“NO”的牌子,不敢高高举起。  相似文献   

19.
一是对自己要“严”。一般来说,一个有威信的领导干部,也一定有“人缘”。因为,领导干部的“人缘”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有别于其他人的那种以纯粹的“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所以,领导干部要想获得“人缘”,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二是对群众要“谦”。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是群众,干群关系是决定领导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领导干部的“人缘”也集中反映在与群众的关系上。要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导向”一词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诸多词汇之一。讲政策,就有个政策导向问题;讲媒体,就有个舆论导向问题;讲精兵简政,就有个人员分流导向问题……在当前诸多的“导向”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用人导向。有位领导同志曾感慨地说:“现在有的干部能把一半的精力用于工作,另一半的精力用在跑官、要官上就算不错了。”我相信这位领导同志的话并非危言耸听。事情何以至此呢?原因只有一个:“导向”问题。倘若跑官、要官乃至买官的人如愿以偿,弹冠相庆,那么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作的人还能坐得住吗?即使有意志坚强者,既不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