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哲学都是关于超验存在的本质的哲学学说.马克思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展开批判.马克思将寻求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将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和根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存在什么与马克思哲学相融合的作为马克思哲学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马克思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契合只能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反形而上学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文喜 《理论探讨》2004,1(1):23-27
我们十分习惯认为,黑格尔哲学乃西方形而上学的大聚集、西方形而上学的终末与界限,故此,黑格尔也成了辨读西方形而上学的钥匙,及其呈现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颠覆之间联系的一个链条。入乎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话的语境之中,最终可发现,他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其深层标志不一,本质意义上的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颠覆,要是没有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一维度,那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是一场话语革命。从话语视角看,西方传统哲学历史是形而上学话语的发生史,马克思的哲学话语革命就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根本性颠覆和改造。从话语逻辑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现实逻辑;从核心范畴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话语中的知性范畴转变为生活范畴;从话语受众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的小众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从话语功能看,马克思将西方传统哲学解释世界的话语转变为改造世界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哲学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成功地引领了西方现代哲学进入全新的研究域,使哲学研究主体从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研究对象从思维世界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范式从知识论范式转向生存论范式。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是有待确立的新提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四种教科书中都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客观地存在于其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理论、经济哲学本体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价值观、经济史观,等等.当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重建这一传统.重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意义重大,使这一传统进入后继者的视野,帮助后继者从前苏联僵化的理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催生新的交叉性学科,是批判美国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8.
张有奎 《理论探讨》2005,1(4):46-48
通过对生存与实践、生存论与存在论两对概念的辨析,马克思生存论超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变革彰显出来。这种变革虽然与存在主义的呼声具有某种类似性,但事实上二者具有原则性的不同。混同马克思生存论和存在主义,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对马克思生存论的退化理解。马克思生存论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联马克思学与西方马克思学是马克思学研究的两种历史形态。二者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都存在着诸多局限性。要构建中国马克思学,不仅要学习、借鉴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而且要扬弃、超越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  相似文献   

10.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11.
张国艳 《学理论》2010,(10):58-59
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延续了苏联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在许多哲学著作尤其是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主要是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阐述的。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的概念。一是把实践概念理解为一个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二是生产劳动是构成马克思实践的概念中基础性的层面。三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是生存论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本质上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最后,对传统实践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有不同的解读。而马克思通过揭示现代性问题内部矛盾,从实践角度出发为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指出了方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两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胡纯华 《学理论》2014,(4):78-79
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种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属人存在,因而价值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的秘密。价值之根本在现世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之本性一体相连,历史的因素渗透在现实的视域中,二者共同地实现着对现实的人的塑造,形成了现实的人的"既定性",而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本质永在创生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未定的性质。马克思哲学以此为基点对传统哲学"三位一体"的理论轴心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破解,并通过实践的观点为理解人之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力图从人的存在入手,从人之本性的"既定性"和"超越性"入手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并肯定了科技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然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来,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技持有比较悲观的态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突出知识、文化、生态维度的生产力。二者的一致性在于都肯定了生产力内涵的拓展性,差异性体现于关注的方面和态度有所转向。生产力概念的这种研究趋势启示我们应当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重点,同时也要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7.
蒋楼 《学理论》2010,(1):69-71
合理思维方式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人道主义研究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亦即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由于其存在巨大的思维局限和不合理之处,于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既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蕴意,更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实质。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因而,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即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合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王娜 《学理论》2011,(31):48-49
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因为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即抽象思维哲学,创建了感性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抽象理论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1)
"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