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8,(9):47-47
李抒望在7月28目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文章,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时至今日,“党八股”的种种表现不仅没有绝迹,而且时常乔装打扮、改头换面,招摇过市,举要如下:“注水文章”:作报告写文章,洋洋洒洒,本来一千字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硬是拉长到洋洋万言;五分钟就可以讲完的话,一定要短话长说,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讲究写文章的国家,自古就把它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是如何写作?从来没有人作过精确的表述,历代文人都只是如此模糊的加以描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金  相似文献   

3.
说长议短     
对于长文短文,历来在许多报刊上发表讨论文章不少,是人们很重视的问题。有人说“言多必失”。的确,写文章,下笔万言,或失于意多乱文,或失于事多庞杂,或甲乙丙丁,面面俱到,或句子太长,说话罗嗦,或架子太大,内容又空。如此说来,真有“必失”而无疑之嫌了。然而,“言多无失”的范例也是有的。《资本论》是长篇巨制,却从来无人感到有失当之处。又比如,列宁的文章,毛泽东同志的文章,还有许多专家学者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论述干部写作 ,集中体现在他于全国解放初期所作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 ,也散见于他的其他文章中 ,如《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重点》一文。邓小平有关写作的论述文章篇数虽然不多 ,但见解独到 ,论述精辟 ,切中时弊 ,内容丰富、深刻 ,读之颇受启迪。邓小平关于写作论述的主要观点有 :1 “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古人认为 ,文章写作是“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是“政事之先务”。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一个革命干部 ,必须能看能写” ,写作是干部“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 ;邓小平进一步形…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苏东坡小品》,其中有一则记载欧阳修谈写文章的方法:“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谪,多作能自见之。”欧阳修认为写文章是自己的事,只要勤读书多练习,时间久了,自然会悟出作文的方法。当然“疵病不必(不一定)待人指谪”,但有时写成的文章还是要就教于方家的。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进作风,这是民心所向。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把改进文风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来了。文章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风的好坏,绝不单纯是写文章、讲话的风格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关系到方针、决策的贯彻落实,同时也体现对群众的态度与感情。而人民群众也是通过文风洞悉党风、看待作风,进而决定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李准 《新湘评论》2007,(7):63-63
写文章、搞评论,观点有对错,水平有高低,历来如此。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但是.文章中如果出现知识性乃至常识性错误.那就是一种“硬伤”,为学人所诟病。当然,文章写多了,偶尔出一点硬伤也在所难免,知错能改就好。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硬伤越出越多,大有蔓延和升级之势。  相似文献   

8.
正魏文帝曹丕在《典论》中开篇就写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嬴政当年观韩非的文章《五蠹》后,思贤若渴,为了得到他,竟“发兵急攻韩国”迫令其交人。文士获得如此礼遇,在于笔杆子的爆发力有时确实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同时,对笔杆子而言,也有诸如伴君如伴虎、一入朝廷深似海的掌故。笔杆子多是文人出身,要达到为政和为文的协调,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主任何新国出版过多本有关公文写作的畅销书,他的体会是,当代  相似文献   

9.
李杼望 《求贤》2008,(9):26-26
文章,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时至今日,“党八股”的种种表现不仅没有绝迹,则且时常乔装打扮、改头搀面,招摇过市,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之所以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皆赖文字记述传之而不朽。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十分重视文字之撰写,力求写出不朽之作。宋代的欧阳修曾经在给王安石的诗中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其中,"翰林"是指李白,"吏部"是指韩愈。意思是说,李白写了三千首诗,韩愈的文章流传了二百年,欧阳修本人十分仰慕,他称赞王安石的诗文可以与李白、韩愈相媲美。正因为如此,古人对于如何写好文章,也多曾专门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11.
康井泉 《党课》2014,(23):58-60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龚自珍说:“各扬著书一支笔,各写洞庭石屋春。”古今写文章者,埋头于笔墨之间,畅然于纸张之上,专注于电脑世界,激扬文字,纵论古今,天文地理,精神物质,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可谓纵横驰骋、酣畅淋漓。领导干部写文、阅文、办文是其领导职责使然,有没有“好笔头”,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练就“好笔头”呢?广揽成势。厚积薄发。古人讲写作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习、吸收、借鉴、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是领导干部在写作能力上始终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孙业礼 《党的文献》2012,(1):113-114
1975年6月29日,邓小平对胡乔木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利用各种周年纪念写文章,例如《整顿党的作风》发表多少周年纪念,这样写文章的题就多了。”关于为什么要重视纪念活动,为什么要利用周年纪念写文章,邓小平没有展开论述,但这段话却包含深意。“纪念”是篇大文章,我们利用周年、纪念日等各种场合写文章、开展纪念活动,对于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宣传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宣传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进步成果,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2):49-51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怎样写文章。三、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  相似文献   

14.
陈立旭 《党史博采》2023,(12):15-19
<正>毛泽东的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在外国也有广泛传播。为解决重大问题而写作毛泽东历来反对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反对教条主义者套用马列著作中的话写成文章用来吓人,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形容这种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毛泽东自己从不轻易写文章,他写文章,都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时,才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动笔而写的。  相似文献   

15.
华君武轶事     
《廉政瞭望》2010,(13):55-55
据华君武在文章中说,学生时代的他不但数学很差,外语、语文、美术都跟不上班。当年在杭州四中学习时,华君武最怕做数学题,学到“鸡兔同笼”就卡住了;语文教师给他一篇作文的评价是“拾人牙慧”,所以他也不敢再写文章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文章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文风建设,早年毛泽东同志就专门写了《反对党八股》一文来批判不良文风,倡导新文风。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惩治文山会海,提倡写有新意有思想的短文章,写语言生动活泼的好文章。与这一要求相比,当前我们的许多文章在使用语言文字和用词造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良作风。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文无定法     
写文章,特别是写好文章,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古今中外,哪一篇名篇佳作是按照什么套路写出来的?所以,“怎样写好文章”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各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几点体  相似文献   

18.
赵青辉 《世纪桥》2005,(9):46-47
鲁迅一生性情高傲,常以犀利笔锋抨击时弊,绝无美文予高歌之习。但鲜为人知的是:鲁迅一生写下的唯一碑文竟是为一山村教师。而这篇碑文又被毛泽东称作:“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如今,在河南卢氏县文化馆大院里,每天都有游人在观看着这块富于传奇色彩的碑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党内,文风指的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文章讲话中的体现和反映。文风既是党风问题,也是世风问题;它既反映着作者的文化理论修养水平,也反映着作者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体现着作者的综合素质。实质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而首先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和读者的态度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所以,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文风都是党的作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应该是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文章历来被认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今天,我们党的路线方针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13,(8):53-53
唐双宁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物”,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有”。一是言之有己,即有“自己”。领导干部应自己动手写文章,写己所思。二是言之有信,即让人相信。领导讲话写文章,不是随便说说写写,是指导工作的,是影响大众的,这就要求讲话要让人相信。三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言”。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和听众。四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睛”,就是吹糠之见“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