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笔者所谈的公证证据,是指在公证活动中,公证机构用以证明未知事实(待证事实)的已知事实。公证证据的使用必须确保证据程序事实、证据形式、证据资格的合法性和证据实体事实与被证明对象的关联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一、推定的概念与种类在刑事诉讼中,作为一种证明方法的推定,实际上是对已有证据或已知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认定,从中推论出未知事实的存在与否。也可以说,推定就是推理和认定的简称。它是逻辑学中推理的思维形式在分析认定刑事证据方面的具体运用;是在审查判断证据时,使自己对案件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特定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的推定大体可分四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司法鉴定如何寻求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证据?证据是用于证明未知事实的已知事实之统称,它是认识案件事实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启动、发展、终结诉讼活动的前提;是司法机关开展司法活动,讲究司法公正的基础;是证明犯罪事实的惟一手段;证据是促使犯罪人认服法的武器;是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保障。而诉讼证据则是指经过法庭查证属实,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已知事实,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证据的鉴定结论、取证手段的司法鉴定,便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呼吁:司法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三定方案”,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司法鉴定中心,制定司法鉴定有关法律法规,鉴定人员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认证,司法鉴定机构要有一个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标准,设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鉴定人员待遇由国家财政保障。 今年两会期间,有5个省人大代表团,160多位代表联名提案,要求对司法鉴定工作进行立法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证明责任是在当事人的辩论已经结束,但案件事实仍真伪不明时,为解决法官的裁判困难而建立的一种制度,而事实推定却是一种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的证明方法。也就是说,当运用事实推定进行证明时,只要证明了基础事实,同时又没有相反证据存在的话,就可以推出推定事实为真,但也不排除因对方当事人提出反证,而又使推定事实陷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此时,证明责任该如何分配呢?推定的存在对证明责任的分配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推定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推断设定未知事实.推定的事实是用证据以外的方法确认的事实.如根据民诉法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经公告仍未出现者,推定其失踪.根据推定是否按照法律规定作出,通常将它分为法律上的推定与事实上的推定两类.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当确认某一事实的存在时,应当据此假定另一事实的存在,被推定的事实无需证明.如上述公民失踪这一事实的推定.事实上的推定,是指当某一事实得以确认时,根据常识,另一事实也应相应地存在,因而在诉讼中假定其存在,而不用加以证明.如子女出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般为婚生子女,因而,只要一子女出生在婚姻  相似文献   

6.
易明  唐雪平 《法制与社会》2013,(24):260-261
事实推定,是指法官依据经验法则选择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借助推理的形式,由已知事实推断待证事实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在我国,事实推定这一概念并不多余;同时,事实推定既不是推论或推理,也不是间接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就其性质而言,证明首先属于人们主观对客观发生的社会事件的一种认识,因此必须遵循认识论的普遍规律。证据其实是承载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证据的本质属性也只能是关联性,具体指关联性中体现出案件事实的信息性。证据的概念过于强调证据的客观真实。应将证据重新定义。证据的证明力在于其能形成相互关联的证明链条。证据可以承载事实的真实信息,也可以承载事实的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欲使他人相信某一事实时,最好是用证据来证明。法院审理案件是弄清事实、适用法律的过程、所以法院所确认的事实,法律规定必须要证据来加以证明。而证明过程及结果最终体现在法院的裁判书中。然而,多年来我国法院的裁判书在陈述完查明的事实后,甚少写明有什么证据以及对证据的分析和评价,只笼而统之一句话:“以上事实,证据确凿、充分”。这样简单做实际上是省略了证明过程,缺乏说服力。证据确凿是指每一证据都确实可靠,证据充分是指每一待证事实部有充足的证据证实。因而,证据确  相似文献   

9.
论推定规则在审理毒品犯罪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定,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者由司法机关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结果事实(又称待证事实、推定事实),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明规则。在刑事诉讼中,运用推定规则,通过已知事实断定未知事实,对于降低证明难度,提高诉讼效率,准确打击犯罪等,具有显著效果。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运用推定方法审理毒品犯罪有增多趋势。毋庸讳言,推定毕竟是一种间接证明规则,运用不当,容易发生错判或不当判决。因此,笔者想就推定规则在审理毒品犯罪中的适用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法律推定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推定一词常用于许多不同的意思,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一个或一组已知或已被证明的事实A,与另一事实或结论B之间的关系,而该B事实尚待证明。推定分为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前者又叫依证推定,即在已知事实(证据)充分的条件下,按  相似文献   

11.
周赟 《法学》2024,(2):19-31
一般认为证据的功能是证明案件事实,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如下逻辑问题:当只面对证据时,我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又如何用证据去证明这个我们不知道的事实?若我们考察作为案件结论小前提的事实之生成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案件结论小前提的事实,恰恰是办案人员依据证据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构造而成的。这意味着,证据的首要且本质的作用其实在于:它是用以构造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原材料,证明只是证据的第二性、辅助性的作用——证据可用来证明一个已经得出的案件事实结论,或用来证明其他证据。证成这一发现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通说面对的逻辑难题,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事实不是感觉和知觉 ,不是断定和陈述 ,不是理论原理和知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发展、变化、变动以及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全部情况和过程。本文认为 ,命题不是事实的形象 ,而是反映事实的形式 ,它不能使事实具有主观性 ,也不能同事实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和混合物 ,更不能成为决定事实性质、为事实所依赖的东西。本文指出 ,证据并不是命题 ,认为把命题看作证据是形式证据观 ,把事实本身看作证据是实质证据观 ,主张废弃形式证据观 ,确立实质证据观。本文指出 ,证据也不是证明的论据 ,认为把证据等同于论据 ,就把证据学等同于逻辑学了 ,这样就把证据学一笔抹杀了。本文提出了证明的构成理论 ,指出证明由主体、客体和证明活动这样三大要素构成 ,认为证据不在主体中 ,也不在证明本身 ,证据只能在客体中。本文最后指出 ,与待证事实相关联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相似文献   

13.
对是否能够运用证据证明事实的回答不同,将英美证据法学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理性主义与怀疑主义。理性主义认为,可以而且应当运用证据证明事实,这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而怀疑主义认为,不可能或很难运用证据证明事实。由此,积极建设性的理性主义与消极解构性的怀疑主义萦绕纠缠,形成了证据法学发展的世纪争论,这些争论使证据法学领域不再中心化、霸权化,而是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证据理论中,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系,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只能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所谓“间接证明” 指的是任何一个间接证据都不能单独直接地对案件主要事实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只有同案内其他证据联系起来、综合起来,才能起到完全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作用.间接证据的表现形式非常广泛,凡与案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证明中,刑事证据根据其证明作用可分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和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前者主要证明案件事实是否成立,后者则主要证明证据的来源是否清楚、收集程序是否合法,以及从证据形式上判断与其他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无关联.证明取证程序的证据,是伴随着其他相关证据而产生的,可称为“伴生性证据”.  相似文献   

16.
袁荣海  陈永林 《法制与社会》2010,(34):371-371,377
根据证据与主要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证据可以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过程当中,直接证据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间接证据在诉讼中有其自身的证明价值,一是间接证据可以对直接证据起到印证的作用;二是间接证据对直接证据的补证作用;三是证据间接证据独立证明案件事实,起到定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是否确为本案的犯罪分子,是案件所需查明的具有重要诉讼意义的事实,也即案件的主要事实。这一主要事实,可以依靠各种证据获得直接的证明或间接的证明。所谓直接证明,就是单凭该证据就能直接指明犯罪行为是被告人实施的。所谓间接证明,即单凭该证据不能直接推理出被告人就是犯罪分子,而只能证明与案件主要事实相联系的某种次要事实,然后通过一系列次要事实,才能推断被告人是犯罪分子。由于间接证据只能指明与主要事实相联系的次要事实或情况,故在外国证据法学上,有的又称之为情况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分类,就是按照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不同关系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8.
诉讼证明过程是裁判者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的一个思维过程,证明力应该是裁判者对证据证明功能的审查判断后所体现的能够满足其证明需要的一种证明价值。在具体案件中,由证据对待证事实证明的特殊性所决定,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证据审查过程是证明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因此,证据的证明力在证明活动中,应通过证据审查的整个过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诉讼遵循证据裁判主义原则,即诉讼中事实的认定应依证据做出,该原则的确立体现了人类认识上的进步。这些需要证据证明的事实在证据法上称为证明对象。从证明对象的多重含义出发,研究证明对象问题还需涉及不需要用证据证明的对象即毋庸证明的对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毋庸证明的对象的存在也说明了在证  相似文献   

20.
章礼明  容鹢 《政法学刊》2009,26(6):57-62
诉讼证明是针对案件的“中心事实”,而大量的“背景事实”通常无需提出证据予以证明。这可以通过司法认知得以认定。比较美国和德国刑事诉讼的司法认知规则,两者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异。从诉讼制度传统出发,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体例,将司法认知确定为两类事实,一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类是法官因职业关系已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