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现有宅基地产权制度面临一系列深刻问题和矛盾。文章提供了启动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以期逐步调整和改革现有宅基地产权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市场。  相似文献   

2.
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宅基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农村宅基地使用和流转都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既有利于保护农村土地,又有利于保障农民对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应当采取多种配套措施,朝着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对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市场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的理论检讨均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浙北农村的经验显示,地方政府对农村宅基地指标不断压缩、村庄内部宅基地需求刚性化和村级治理主体的谋利化导致了宅基地资源在村庄社会分配中的异化。基本家庭再生产难以完成、村庄社会阶层再生产模化、宅基地财产属性显著增强与城市剥削农村隐性化,构成了当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市场化的后果,其实质是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权利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的市场化实践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通过强化宅基地管理和村庄规划来确保宅基地资源分配的基本公平。  相似文献   

4.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理由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树枫 《理论前沿》2009,(12):10-12,15
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已经有46年的历史,它保障了农民居住用地的需要和农业用地的节约利用.但与当今市场经济和城乡统筹的要求相背离,需要改革完善。在北京郊区,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推动下,乡村成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利用的社区,农宅的生产资料、环境和财产功能日趋突出.而宅基地政策法规和管理依然故我,与实际严重脱离,因而带来矛盾重重、官司激增。必须率先改革,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项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流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考察了我国在立法上对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与态度,以及我国的司法实务现状,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旨在为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入手,揭示了目前我国宅基地的利用现状以及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目前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弊端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村宅基地的潜在价值迅速上升。而宅基地的非市场性使得现有宅基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于对山东省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的调研,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是用益物权、继承法和房屋的特点以及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且不与耕地保护政策和社会稳定相矛盾,又不存在对现行法律的重大突破。因此,应当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开个口子,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有条件继承。  相似文献   

9.
制度功能视角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突出强调社会稳定功能.兼具分配公正功能,而牺牲了经济效率功能.未来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增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性,但是,在开禁流转的问题上必须谨慎.同时,为了配合开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应当切实解决一户多宅、宅基地超占等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宅基地长期以来私下流转灰色交易不断,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鉴于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设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应面对现实,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法律制度,以放开、搞活、规范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宅基地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宅基地立法热点问题主要有:(1)宅基地能否继承问题;(2)宅基地转让问题;(3)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问题;(4)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问题;(5)农村宅基地使用期限问题;(6)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问题;(7)宅基地使用权补偿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在市场化改革的冲击下,改变了原先静态的、区域的、固定的传统社会模式。出现了农村消亡、产业结构巨变、市场意识植入、乡土社会瓦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导致了农村的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是农村居民在依法取得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并对宅基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有限制处分的权利.它具有严格的身份性、无偿使用性、永久使用性、从属性及范围的严格限制性等特点.其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消灭形式有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享有权利并负担义务.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意义,并提出了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曲丽涛 《工会论坛》2007,13(1):35-36
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必由之路。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我国的国情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改革的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公共市场化改革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产权流转应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相结合。农村宅基地产权流转合理配置问题是产权制度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属性的实质是农村住宅社会保障价值形态的转化。农村宅基地产权可流转制度的构建是农村社会经济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内部成员的福利品,因此以行政方式配置,并严格限制宅基地取得人的身份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然而,由于宅基地不是农民可以自由变现的一种财富,目前已成为户籍改革过程中农民落户城镇的束缚。其实,在户籍改革推动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应正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属性与商品属性,剥离其福利品性质和社会保障功能。由此,我国也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重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从市场化改革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治合  蔡志洲 《理论前沿》2008,527(14):19-2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市场化改革使中国成功地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并在渐进的改革中逐渐释放经济活动中的潜能,使中国取得持续稳定的高速经济增长。本文回顾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特征,指出现阶段中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仍然滞后于商品市场化改革。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指出,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中国应该继续深化商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农村房地产应进行法律归制 :(一 )在房屋与宅基地的关系上 ,采用“附条件的二元主义” ,以地上权或法定地上权作为连系中介。 (二 )土地管理法中的“一个农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 ,修改为“一个农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 (三 )通过申请取得宅基地 ,申请者应享有社员权 ;通过其它方式取得宅基地的 ,可不仅限于社员权人 ,但此宅基地必须已构筑好房屋 ,且已有五年以上 ,同时社员权人享有优先权。 (四 )打破只有国有土地使用权才能市场化的格局 ,赋予宅基地使用权 (地上权 )在集体保有所有权 ,通过政府审批与登记 ,逐步进入市场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应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不断地调节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正常运作,客观上要求其调控对象一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形成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否则,必然导致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的失灵。在目前物价持续走低、资金供大于求、资源相对过剩、银行风险意识增强的环境下,放开利率不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