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简称为石窟艺术。这里所讲的石窟,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我国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持续到13世纪,这时期是中国造像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艺术包括石雕、泥彩塑和壁画等内容,从今天遗存的窟群看,其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石窟     
云南省剑川县城西南二十多公里,有座石钟山,是云岭流脉石宝山南峰,著名的石钟山石窟就开凿在一片片高耸入云,形态万千的紫砂石岩上。石窟现存一十七窟,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点,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造像共一百多躯,创于南诏中晚期,盛于大理国,经三百多年陆续开凿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3.
戴江 《今日民族》2014,(5):20-24
<正>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里还是我国唯一一个汉传(汉语系)佛教、藏传(藏语系)佛教、南传上部座(巴利语系)佛教齐聚的地方,佛教各派艺术在云南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奇观。当我们欣赏诸如阿嵯耶观音造像、剑川石宝山石窟、《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绘画、昆明官渡妙多宗教并存的美丽地方各民族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四十年代,海伦·查平博士就着手对美国纽约等地博物馆所藏大理国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发表了《云南的观音》一文,并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六十年代,李霖灿先生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全部彩版公布了《张胜温梵像卷》,把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期,大陆学者李家瑞先生,以《南诏以来来云南的天竺僧人》为题,对“梵僧”作了详尽的考说,堪称研究大理地区早期观音造像的力作。此后,有关大理地区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的研究便持续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远未深入。作为历久不衰地受到信仰和崇拜的男性观音,至今没人  相似文献   

5.
刘长久 《思想战线》2001,27(1):112-117
云南石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蓬勃兴起,以剑川石钟山石窟沙登箐区第一号阿弥陀佛像方座正面为证,云南石窟摩崖造像最早应出现在南诏丰佑时代,它开创于中晚唐,绵延于明清.其雕刘手法大致有五种一是以高浮雕作为整体造型的基本手法,而细部和衣纹皱折则用阴线刻;二是主尊佛像采用高浮雕,而二胁侍则采用浅浮雕手法;三是纯粹采用薄肉雕,辅之以阴线刻;四是采用减地平鈒或剔地起突的浮雕手法;五是纯粹采用阴线刘.采用圆雕者极少.过去,由于对云南石窟与摩崖造像研究和宣传不够,致使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让这块滇文化瑰宝重放光华.  相似文献   

6.
闫峰 《前沿》2008,(7):85-87
佛教之于大理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佛教依附于大理统治者,与云南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并成为大理国统治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基础;同时,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而衍生出来的寺院经济和庙会,则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佛教与云南固有的丰富的巫教、本主和土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社会生活起到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阿吒力教是指佛教大乘密宗传入南诏大理之后,与当地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土著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密教新宗派。它兴盛于南诏中后期及大理国时期,降及元、明、清逐渐衰落。至今阿吒力教仍在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地有不少信徒。它对南诏以来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制度乃至民情风俗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对阿吒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文化特征至今仍无人作过专题研究,致使学术界对阿吒力教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本文试从僧侣及僧团组织、典籍、造像、仪轨法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舛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8.
王珂 《传承》2009,(14):140-141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愉 《今日民族》2003,(2):51-52
观音,以救苦救难和大慈大悲的形象,在中国佛教信徒的信仰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只要走进寺庙,人们就可以见到各种形态的观音塑像,如:千手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它们无不以端庄、慈祥的女性形象出现。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人们会发现一尊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观音塑像。它造型独特、身姿婀娜,矗立在洱海之中四周波光粼粼的南诏风情岛上。如今,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观光和朝拜,这尊高大的汉白玉观音雕像,就是曾经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阿嵯耶观音”雕像。阿嵯耶观音是云南古代南诏、大理时期崇拜的一尊佛像。那时…  相似文献   

11.
正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万余尊,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宝库、公元五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代表了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云冈石窟博大精深,研究资料卷轶浩繁,芸芸众生不可能都有意愿成为专家学者,而只是  相似文献   

12.
纳张元 《创造》2011,(8):100-101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国西南边疆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的重要阶段,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石窟造像七十五处,造像五万余尊,铭文十万余字,所以享有"石刻之乡"之美誉。大足石刻在内容上集佛、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以浓厚的生活化、世俗化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以佛儒造像为最,使源于印度的佛教造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在大足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传入巴渝时,儒学占有显著的地位。由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儒学的忠、孝、节、义思想有相违背,所以他们互相攻击和对抗。佛教为了在中国得到发  相似文献   

14.
宋永忠 《前沿》2011,(24):189-191
本文对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总体造像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重点分析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动态变迁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外来佛教教义、典籍等对于佛教思想形而上的抽象;另一方面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历经千年富于时代特色的样式,从"秀骨清像""张家样"到"水月观音"等形而下的具象。两者共同形成了须弥山石窟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杜鲜 《思想战线》2011,37(6):137-138
一、西藏在密教传入云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南诏图传·文字卷》明确指出,天竺、吐蕃、汉地为云南佛教的三大来源。南诏、大理国信仰的佛教被称为"阿吒力教"(以下简称滇密),是因为从吐蕃行化而来的梵僧宣扬的菩萨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滇密的三大主神中,大黑天神由天竺道经缅甸传来,历史较早;作为滇密核心的观音信仰由印度经吐蕃传入大理;毗沙门神祇由伽湿弥罗(克什米尔)和于阗经  相似文献   

16.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崛起于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阿吒力教是在南诏大理国颇为流行的佛教密宗。 阿吒力教的传播及法术具有诸多特点, 体现为阿吒力梵僧的传教与白蛮大姓的结合, 以及阿吒力教经历文化传播而地方化、 民族化的特质。 南诏大理国时期流行的阿吒力教, 能够融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经历文化涵化而形成地域特色的佛教密宗, 这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天龙山     
游人常赞叹“天龙山秀美”,其秀美在于天龙山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精美的石雕艺术。天龙山集石窟艺术哲学和森林游览避暑为一体,包括天龙山石窟、天龙山森林公园、圣寿寺、蟠龙松等景点。天龙山位于太原市区西南40公里处,海拔1700米。天龙山自古以风景秀美、石窟群集而著称,历史上曾是北齐(公元550年)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行宫所在地,现在是太原市新兴的旅游热点景区之一。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年间(公元534--550年),北齐、隋、唐均有开凿增建,历时近五个世纪,反映了我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及石刻造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南诏大理国的科技史上,医药学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由于南诏建立以后,对外交通空前广泛,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南诏的医药学得以博采众家之长,迅速地发展起来.南诏大理国的医学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它受到了周围各个文化圈医学的影响.既有南诏大理国本地的医学成分,也有从内地传来的中医成分,还有来自印度的佛教医学以及来自波斯的医学成分,甚至和西藏可能也有医药学交流.大体上说,南诏前期受外来影响不大,以本地的医学为主,巫医的成分已经很少了.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时期则从内地传来了一些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例如脉学、针灸学等,这些治疗手段在南诏大理国取得了重要地位.南诏晚期以后还传来了印度密教医学和波斯医学,特别是印度的解剖学知识,使南诏大理国的医学受到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刻艺术的总称。大足县内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这些造像始建于唐初,历经唐末、五代,盛于南北宋,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它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的典范,被称为国之瑰宝,展示了由唐至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变化,大足石刻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构成…  相似文献   

20.
李东红 《思想战线》2002,28(6):136-138
由云南大学与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4~18日在云南大理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61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旧学、开拓新知。参会专家学者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美国、日本、瑞士、英国等国家。大会共收到论文124篇,近百万字。近20年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大总结与大检阅。在《僰古通纪》的诠释、云南佛教研究、白族形成与发展、南诏学学科建设、南诏大理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其新观点、新资料、新理念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