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维 《传承》2013,(3):106-107
生态移民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围绕生态环境退化和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的民生问题而展开,解决生态移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后续发展问题,作为解决民生困境的突破口和试验区,需要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狠抓落实,保证民生计划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移民生产方式能否健康转型,决定着生态移民群体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是评价考核生态移民工程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入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可总结出锡林郭勒盟蒙古族生态移民自然草地畜牧业的一部分经营方式由放牧型向圈养专业化发展的养殖奶牛为主的第一产业转型,另一部分向个体二、三产业、牧民工转型,移民整体失业率增高,就业难度加大,家庭经济向高投入、低收入转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姚红义 《人民论坛》2012,(17):204-205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社会保险几乎是空白。根据移民安置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构建社会保险体系,短期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为主,长期逐步推行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并通过加强宣传和咨询、监督和评估等有效手段,最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余艳 《人民论坛》2014,(7):229-231
根据搬迁距离,移民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县域搬迁、县际搬迁、嵌插式搬迁。在移民过程中,遭遇到三大现实困境:再生性贫困、土地资源紧张、心理与文化冲突。要走出这种困境,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引入市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移民协同参与机制;开展思想、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非自愿移民贫困指的是非自愿移民的绝对贫困,即非自愿移民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由于非自愿移民发展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我国当前的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方面,这些风险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非自愿移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6.
贫困是反贫困问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反贫困是减贫、缓贫、消贫的措施与对策,反贫困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贫困问题的出现。生态移民的反贫困是我国农牧区反贫困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反贫困理论和观念创新的客观要求,生态移民反贫困的效果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与绩效。  相似文献   

7.
青海三江源和日村生态移民发展石刻,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就业和收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社会稳定的伟大创举。就当前看,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支持三江源农牧民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8.
青海三江源和日村生态移民发展石刻,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就业和收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社会稳定的伟大创举。就当前看,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支持三江源农牧民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是以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政府行为。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生态移民工程不应成为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孤立实行的工程,对一个国家来讲,生态移民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必须从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原则出发,对整个国家的整体角度统筹规划。搞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移民的跨省安置和划定大片的无人区的问题应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谭国太 《重庆行政》2010,12(2):79-82
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100万大移民早在2009年175m蓄水前就已经全面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峡库区移民问题都解决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恶化导致的生态贫困已成为三峡库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我们在分析三峡库区贫困和生态环境关系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经萌芽、发展、丰富、成熟、提升五个阶段,体现了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理论升华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确定为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作者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概念、内容以及我国在这个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生态保护利益补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学术界对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基础型和传统型城市生态安全理论完全围绕自然生态安全,鲜有从城市经济生态安全、城市社会生态安全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以城市自然生态安全为基本立足点,拓展了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和范畴,提出广义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并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非政府组织与生态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和政府在调节生态方面的失灵易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非政府组织(Non-GovermentalOrganization)作为对政府———国家体制和企业———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能够与二者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遵循生态规律的生态经济,要求兼顾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而生态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包括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的理念。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展开,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必须以生态生存理余规范经济手段: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索和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是当前中国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补偿标准是其中的难点问题之一。该文从中央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生态补偿两大方面,提炼和总结确定补偿标准在实践中的难点所在及其负面影响,指出过度依赖于政府体制以及行政命令式的补偿标准会导致效率损失和区域利益的空间失衡。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发展权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弹性化差异化的补偿标准和加强对补偿效果的监测等方面探讨了破解难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陆群 《贵州民族研究》2003,23(3):101-105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禀赋上存在极大差异,承认生态环境的差异合理性并根据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现代文明多种生活方式自主选择的必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差异认可是更高层次的对现代化的理解以及更高层次的对现代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日本东京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分析,结合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借鉴日本东京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科学谋划环胶州湾地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