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内在要求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基础的自觉,文化发展方位的自觉,文化发展趋势的自觉。以文化自觉为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主动性两个基本原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确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位;实事求是分析时代要求与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文化的层面思考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用文化建设的思维推进机关规范化管理,是组织部门的一个崭新课题。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地强化文化建设意识,系统地设计组工文化体系;需要不断总结规律,大胆探索新途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需要组工干部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提炼,在积累中升华,创设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全新平台。突出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倡导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体现了组工文化建设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显然,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建设和谐文化,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层文化建设。回顾并思索近年来北京市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对照“十一五”规划所展示的首都文化发展的宏图伟业,不能不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特别需要强化和谐的意识,提出和谐的标准,创新和谐的机制,构筑和谐的平台。具体可以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活动、载体和队伍三位一体。活动,历来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表…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认识企业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分析目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究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方法,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文化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需要和谐  相似文献   

6.
李建国 《求实》2004,(1):72-7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 ,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 ,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新要确立一个科学体系 ,这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要进行文化创新 ,需要各级政府、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机关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关文化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 ,也是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政型机关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同时还是领导科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加强机关文化建设首先在于认识和了解机关文化建设的特征和作用 ,从而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探寻新时期如何培育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政型机关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中国建设与民族文化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将如何发展,文化中国的形象该怎样确立,这既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也需要理性地面对他者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变成全民族的自觉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略论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需要遵循其固有规律积极稳步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0.
社会要和谐,文化是灵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承德市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战略,就是要把文化新的发展与文化形态新的变革,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切入点,借助建设和谐文化平台,全面提升承德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承德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图书文化建设与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共产党人》2006,(20):46-46
农民致富奔小康,尤其需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在于建造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文化建设。农村文化需要适当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落到实处。图书文化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载体,图书文化单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及时把图书文化送到农村、送给农民。  相似文献   

1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文化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而青年闲暇文化是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青年闲暇文化建设,让广大青年在闲暇时间更好地娱乐和休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文化、民主、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项措施合力推进。在此,本文就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闫平 《理论学刊》2007,(12):112-11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发展,具有公平均等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以人为本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开展多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组织落实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6)
党的十八大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需要,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源于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灵魂所在。理清文化创新的内涵,明确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实现途径,能够为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潜江市委、市政府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把潜江建设成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厚底蕴和高品位的文化名市。打造曹禺文化品牌,是潜江市委、市政府“三市并举”方略中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文化名市建设的始终,以打造曹禺文化品牌为依托,坚持并落实四个“协调发…  相似文献   

17.
沈成宏 《唯实》2007,(5):53-5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提供精神导向和支撑,是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有助于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建立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秩序,这样方可促进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等突出特质。新时期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在建设导向、内容、主体和方法等四个方面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活动,而是要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增强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农民。只有通过了解农民对文化精神需求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农村的和谐文化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才会不折不扣地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党建文化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庞杂繁复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