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撮泰吉》文化现象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伐鼓鸣钲集市人,将军脸子跳新春,凭谁认得杨家将,看到三郎舌浪伸。”这是清代地方诗人余上泗吟咏土家族岁首冲傩的一首民俗诗。近几年来贵州发掘出的地戏和傩戏已不止土家一家,在汉、彝、苗、侗、仡佬等民族地区均有发现,其品种之多,内容之广泛可谓精英纷呈,别有洞天 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其中威宁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的《撮泰吉》就象一粒脱颖而出的钻石,光泽耀人,成了研究者们的一个热点。不少人纷至沓来,窥秘探奇、阐幽发隐,并在许多书刊上相继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出源出于彝族原始宗教仪式,经过民间  相似文献   

2.
严奇岩 《前沿》2011,(15):154-156
本文以贵州彝族“撮泰吉”的典型个案说明,民族传统艺术蕴涵丰富的历史记忆符号,反映先民的生产、生活世界、先民的迁徙历史和先民的精神世界等内涵。历史记忆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探索艺术起源的基本依据。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和传统艺术得以保持原生态的根本保证。因此,历史记忆是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  相似文献   

3.
贵州彝族戏剧《撮特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有民族文字和古老朴实的民族文化典籍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的古老民族,然而,历史上是否有戏剧似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1984年,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举办“双庆”活动,该县盐仓区板底乡曙光村一个仅50来户人家的彝族山寨裸戛的文艺小组,在县的“双庆”文艺晚会上,演出了一个十分奇特罕见的彝族传统文艺节目——《撮特几》。它象神密的星外来客,突然出现在贵州高  相似文献   

4.
苗族鼓社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黔东南自治州的台江、剑河、雷山、丹寨、凯里、麻江、榕江等县的大部份苗族聚居区,曾盛行过一种规模巨大的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俗称“吃鼓脏”、“吃牯脏”。有同志通过论证,命名为“鼓社节”(见《贵州民族研究》1980第三期),廷贵酒素二同志撰的《苗族“鼓社”调查报告一文》。也有的同志提议称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我在两篇拙文中曾分别谈到:(一)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祖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昆夷希慕遮的第29世裔孙武洛撮,当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从武洛撮开始,在彝族血缘内出现了统治等级和被统治等级,产生了家长奴隶制,正孕育着奴隶社会。(二)到希慕遮的第31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历史已踏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与阶级社会的产生相适应,彝族也形成为文明民族,并始建了以笃慕为首的彝族史上第一个本民族的统一政权——蜀国。(三)武洛撮即“蜀王”蚕丛,笃幕与“帝蜀”的杜字也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国政研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刘云山同志重要批示,进一步做好“大家谈”活动组织指导和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5月9日光明日报《“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启动》一文上的批示:“民族精神大家谈征文很有意义,要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傩风很盛。我省众多的专家、学者,为此而写出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贵州省有关民族的傩文化,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但在研究中,有少数同志由于调查了解不够,其论述不免也有偏颇之处,如《布依傩戏探秘》一文。(以下简称《秘文》。见《贵州民族研究》90年第一期)。对于傩文化,笔者纯属门外汉,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生活在黔西南地区近甘年,因工作之便,曾对有关史料和布依族的有关传统文化,有过一些接触。从争鸣的目的出发,笔者不揣冒昧,借此也谈谈“布依傩” 与“布依戏”的问题,并对《秘文》的某些引证和举例,略陈拙见,敬祈指数。  相似文献   

8.
傩戏分布在今天中国大陆的西南与中南的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活动的样式。 一、傩祭:蚩尤九黎集团祭祀阵亡将士的仪礼 军傩→傩俗→傩戏,构成了傩戏的发展历史。 傩祭的最早形式“军傩”,产生于崇巫信鬼的蚩尤九黎集团之中。确切地说,它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部落集团间的争战——涿鹿之战的产物。当时,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部族集团——九黎集团在大酋长蚩尤氏的率领下,与由黄帝率领的炎黄集团在黄河中下游平原进  相似文献   

9.
版图上的昭通,位于滇东北部,楔入川、黔交界地。西北、东南分别与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为邻。境内气候温和,然冬季酷冷。历史上这里曾是彝族聚居的地方。全区现有彝族14.2万,属于区内主体民族之一。四川凉山彝族传说,昭通是其祖先的居住地,彝语称“滋滋扑窝”。是否彝族为昭通最早的民族?民国《昭通县志稿·种族》记:“昭之为地本属荒服,地广人稀。旧《志》所载,最古者莫如徭人,其次曰夷(彝)曰苗曰回等0……,徭人又号曰马湖子。其俗穴地而居,或处山岭。均另筑高堆,下留一门以为出入。今四乡多有之,或名梁王堆…  相似文献   

10.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1月27日,《贵州民族报》刊登了《彝族史研究中的又一重大发现——彝族呗勒大宗古遗址之谜被揭开》一文,继后。《贵州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贵州电视台都报导了这一消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1990年4月18——20日,我应安顺县民委会和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的邀请,参加了学术讨论会,并亲到现场考察了遗址,增加了不少感性认识,受到很大启发,更坚定了我在八年前所写《罗殿国非罗氏鬼国辩》中的观点,现就罗殿国与阿札遗址的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苗族古代社会的鼓社、议榔起源问题,李廷贵、酒素同志在《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略论》)、《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概论》)中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议榔这种立法形式,看来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初,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中央政法委向全国政法机关、政法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单位)活动的通知》。随后,公安部也发出了《关于深入开展争创人民满意单位(民警)活动的通知》,并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贾春旺部长在会上亲自对开展“创人民满意”活动进行了布署。目前,创建人民满意单位、争当人民满意民警活动正在全国公安机关蓬勃开展,而关于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如何争创人民满意的讨论也十分热烈。为了将这一讨论推向深入,本刊邀请了几位公安机关的同志就这一问题进行笔谈,以期能引起更进一步思考,并对“创满意”活动的开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4.
徐瑞同志《〈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和理论地位再思考》一文(见《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2期),认为《宣言》只能从总体上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即“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并没有完备地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列宁评价《宣言》对马克思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乃是绝对地歌颂,容易导致“封顶论”、“僵化论”和“完全过时论”。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陆俊松同志在《“开庭即有罪”法条须严谨》一文(以下简称陆文)中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是“开庭即有罪”的“明确的法律根据”,又认为一九九四年三月公布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第九十条为其法律根据,“更是铁定无疑”。他进而断  相似文献   

16.
再论蔡锷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孙中山《悼蔡锷》 章开沅、刘望龄同志说:对于蔡锷,“过去研究不多,自谢本书在《历史研究》发表《论蔡锷》一文以来,引起史学界的注意,近年来先后发表一、二十篇论争性文章,就蔡锷的功过、阶级属性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九八二年,蔡锷诞辰百周年前  相似文献   

17.
(一) 曾钊新同志在《在岐义中醒悟真理》(《湖湘论坛》1993第3期)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我说:“不尊重事实,怎能讨论问题”,“违反实事求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我使他“惊心动魄”。这个批评引发我一个感想,就是认为确实应当尊重事实。 (二) 曾文说:我的《对<人性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不同意曾著《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是社会意识或精神要素”之说,而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对此,钊新批驳说,这是只允许谈人的身躯、大脑等物质,而不许谈它们  相似文献   

18.
近读易谋远同志《关于奴隶制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一文,得到不少启发,现就易文提出的某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并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9.
在彝族的传统宗教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彝族人认为:人生在世时,灵魂附在身上,人去世以后,灵魂变成多种,《作祭经》中说:“人死有三魂,快魂去阴间,善魂守祖灵,恶魂守坟堆。”为了让亡魂回到祖界,就必须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彝族《指路经》就是彝族人民在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念诵的一种经文,它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上,周翔鹤先生撰文《清代台湾土地开垦、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形态》,批评拙文《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兼论“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不成立》。(见《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以下简称《拓垦》)。周翔鹤先生的态度是认真的,但对《拓垦》一文的阅读却是马虎的。由此产生了对《拓垦》一文的一系列误读,兹分别解释如下。 一、关于《拓垦》一文的总体思路 与一般的书评不同,周翔鹤先生的开篇即讨论《拓垦》一文的结论。在《拓垦》的结论部分,我说:“历史上中国各区域农业究竟采取何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