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与利加乔夫,苏联解体前夕的苏共一、二把手。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初认识的。那时戈尔巴乔夫在北高加索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任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即由马克思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了。正是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把苏联引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导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旗易帜的邪路",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并从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3.
张树华 《红旗文稿》2012,(20):28-3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出现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开性、改革与新思维"等口号,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搞乱了苏联社会、搞垮了苏联经济、瓦解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这也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国家不复存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自由派掌握了俄罗斯的国家大权。1992年开始,国家解体、政权更迭、制度更替,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一场以"私  相似文献   

4.
高景轩 《党建》2009,(3):61-61
戈尔巴乔夫是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也是苏联绝无仅有的一位总统。1985年3月,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登上了超级大国政治权力的顶峰。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时,展望堪称世界之最的苏联版图,他想用新思维在那里播种梦想,最后看到的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览》2009,(9):12-17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从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邓小平的这段话,算是对当年中苏两党那场争论定了性。  相似文献   

6.
正李肇星有一次在国际航班上,邂逅了早已失去苏共和苏联的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问了一个全世界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戈尔巴乔夫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没有邓小平!的确,从1977年复出,到1997年去世的20年间,邓小平领导实施了改变中国和世  相似文献   

7.
1989年5月中旬,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其中央总书记双重身份,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因为苏联解体,中(指新中国)苏关系仅存续了42年零86天。在42年里,只有两位苏联国家元首,即伏罗希洛夫和戈尔巴乔夫.各一次正式访问过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了20多年后,  相似文献   

8.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9.
打上"历史性"印记的邓、戈会见1989年5月中旬,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双重身份,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苏关系恶化了一二十年后,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作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被媒体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此前,中苏两国外长进行了互访,为这次访问进行准备。1988年12月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戈尔巴  相似文献   

10.
有时,历史的确是无情的。1991年8月23日,历史老人再次板起了它铁面无私的面孔。这一天,根据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和莫斯科市长波波夫的命令,苏共中央办公大楼被正式查封。傍晚6时30分,在大楼上飘扬了70年的镰刀加锤子的苏共党旗,在一群人的狂吼乱叫声中,飘然落地。随后在大楼正面挂起了俄罗斯的红、白、蓝三色旗。第二天,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至此,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接下来,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的身份坐在了电视摄像机前,宣布停止…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22年前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反而导致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与我们改革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一方面认为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认为改革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消除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4.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同志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邓  相似文献   

15.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6.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政策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12,(4):56
1991年12月25日下午,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消息传到了中南海。在这个历史的重要时刻,如何作出决策.考验着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8.
由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的苏联共产党 ,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飞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又出现了一个以苏联共产党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 ,到了本世纪80年代后期 ,一场巨变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特别是到了 1991年 ,有着 90年建党历史、拥有 2 0 0 0多万名党员、执政长达 70年的苏联共产党 ,不是被凶恶的法西斯所战胜 ,却被自己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自行宣布解散 ,顷刻瓦解 ,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列宁无论如…  相似文献   

19.
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过贡献。华东石油大学马列教研室余世诚教授,为了弄清杨明斋30年代重返苏联后的情况,曾多次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并于1988年9月写信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他帮助查明杨明斋30年代在苏联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刊登了苏共中央委托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吉塔连科写给余世诚教授的回信译文。吉塔连科在回信中说:“据查存档文件,1930年1月杨明斋未经党的领导许可,在走私者的帮助下非法越过中苏边界。到1930年秋他都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扫盲站当中文教员,后来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在《红星报》和无线电台工作。1931年杨明斋被当作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1934年8月行政流放期满后,杨明斋到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3月,戈尔巴乔夫过完了自己85岁的生日。俄罗斯进行了一次民调,显示仅有12%的人认为戈氏是个勇于担当的领导人,其余皆是评价不高。不过,俄罗斯总统普京仍在向其祝寿时称赞他是"不凡的社会活动家"。那么,退休的戈尔巴乔夫,在做什么"社会活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