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兵团土地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对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层连队面对土地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应该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24):54-54
过去30年,我国经济的辉煌除了得益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通过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改革重点应该是政府自身行政体制改革,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和城镇化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3,(36):3-3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已经明确,但还存在一些在学界与大众舆论中引起不小争议甚至误读的领域。比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一度被“解读”为“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农民的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等等。这些声音当然也反映了一种改革期望,但已经超出我国基本土地制度的底线,显然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思想,确定了时代的两大主题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这对构建法治意识形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如果在"于法有据"之法问题上,或者说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上出现错误的理解,也会对正在推进的法治与改革事业造成伤害。由于"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是涉及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中理解深化改革的合法性,而不能把改革"于法有据"之法简单地理解为制定法;要准确理解改革的法之依据,首先要求我们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根据法律进行思考,应该把法之范围确定为法律渊源系统;在构成法律的法源形式中去寻找发现可能用于改革的法律;同时还需要根据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进行充分的论证;最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之中运用法治方式来确定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之法。  相似文献   

6.
<正>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谈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分析指出,三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误读一:农村土地都可以入市文件解读: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入市,只有符合规划和  相似文献   

7.
相对传统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一系列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土地配置与流转机制问题为:农村家庭土地的财产化观念影响集体内部流转方式的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经营模式实现;农地有偿流转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对土地规模扩大的利益驱动力;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面临实现集中土地和开发整理土地的投入费用支付问题;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土地产权交易关系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应当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实现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
有人可能说,钱色不分家,有生活作风问题的官员一定会有贪污问题。但是,贪官之所以必须被追究,主要在于腐败。腐败问题触犯的是法律,危及的是整个社会,是法律应该制裁的对象。作风问题触犯的是道德,危害的是相关家庭,是道德应该处理的范畴。当然,作为公共资源的支配者、公共权力的掌管者.官员确实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操守.在个人生活方而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焦点问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源于国家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使用背景下盘活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需要。目前地方改革总体平稳,少数地区出现了扩大化的“集体土地入市”问题,涉及到入市范围的扩大和入市目标的异化两个层面。扩大集体土地入市范围突破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可能会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风险和问题。国家应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在实践中完善土地管理法律,防止犯颠覆性错误。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24):23-24
土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亮近日表示,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同时抓紧完善现行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改革,通往我们的理想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和 《廉政瞭望》2006,(9):8-10
在我国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的土地法律体系下,民众的土地权利被摒除在“土地城市化”之外。  相似文献   

12.
动态     
土地制度改革有了时间表 日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全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推进辽宁省“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确保今年各项改革全面启动,年底前要有实际成效,到2020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提出了若干新目标新举措,要求建立明晰的土地产权,使土地可交易可抵押,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改革的方向已经指明,但难点仍旧存在,集中在认识与操作两个层面。在认识上,要进一步淡化土地产权的意识形态色彩,重新认识产权设置的功能,明细"产"与"权"的技术性联系,将产权转化为一个技术性概念。在操作方面,要区分发达地区与广大农区,分类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要从内涵明确、利用规划、用途管制、小产权房等具体环节、问题入手,解决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难题。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征地是非常大的权力,只能用于公共利益,否则的话有悖于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一般原则.要统一整个城乡土地所有制结构,除了增量之外,存量也应该改革,也就是说,整个城乡的土地,都应该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原则进行调整.现在政府还是通过征地方式推行增减挂钩,这种做法不一定合理.我们应该着眼于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那样可以节省更多的建设用地.要把城镇化战略改变为城市化战略.农村宅基地与城市住房用地同地同权同价.  相似文献   

15.
刘守英 《前线》2014,(5):17-19,2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整体、系统的改革部署。改革方案既牵涉土地权利制度安排,也牵涉到土地市场形成与发展以及征地制度改革,尤其牵涉到城市化进程中最关键的利益问题——即土地增值收益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分配,这一改革将对我国发展模式转型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土地制度改革与全局改革的关系土地是牵扯利益相关者最多的一个载体,生活  相似文献   

16.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土地储备机构作为调控土地市场的有力工具,已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实践证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是城市土地市场运作模式的重大改革,对于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属系统创新工程,且涉及面广,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其运作中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产权抵押是保证土地权利完整性的需要和增加农业投资的重要途径,不断推进农村产权抵押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于受政策宣传、金融服务以及法律制度多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产权抵押存在需求不足且在农村产权流转中所占比例过小、缺乏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面临法律风险等问题,应该建立健全产权评估机构、产权交易市场、农村保险制度、完善司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德福 《求实》2017,(5):79-88
农地抵押权能不足被认为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主流观点认为,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现行法律制度造成的制度障碍,在其指导下,农村产权改革选择了一条突破现行法律和土地制度的路径。调查发现,农地抵押权能不足主要是由农地特殊性、农业弱质性和农民生计需要三大基础性因素造成的市场缺陷。通过消除制度障碍、赋予农地抵押权能并不能彻底解决市场的内在缺陷,因此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强制推行可能会引发一定风险。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需要真正回应普通农户需求,适应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4)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土地经营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类型被提出,它推动着立法不断适应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其一,从法的本质和价值论中引申出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的内涵:即法律发展以保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起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法律正义价值,限制公权,以实现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的行为目标。其二,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要求在土地经营权立法中不能过分依赖法律移植路径和政府主导模式,应当增加农民参与,重视民间法,利用好农村改革试点经验,实现良法之治和普遍遵从的法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刘庸 《理论研究》2001,(3):30-31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要求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巨大影响 :增加水资源需求量 ,加剧了用水矛盾 ;带动农业生产发展 ,要求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农村要在土地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发展节水农业 :灌溉管理制度要与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相适应 ;社会办水利的核心形式是股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