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柬埔寨。台湾当局策划了试图谋杀刘少奇的惊天大案.在中国安全部门、柬埔寨政府与爱国华侨的鼎力合作下,及时粉碎了台湾国民党特务的谋杀计划,确保了刘少奇出访柬埔寨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2.
1963年5月1日,刘少奇率团访问柬埔寨,金边万人空巷,隆重欢迎。可谁会料到,如果不是中国安全部门、柬埔寨政府与华侨的合作,刘少奇将会罹难于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3.
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次加深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公开访问苏联、谈判签订中苏结盟条约作了必要的准备。实现中苏结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范例。作为中苏结盟谈判的先行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样应当功垂史册。然而这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未提及此事。王永华同志撰写的《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始末》一文,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秘密访问了苏联。访苏期间,斯大林问刘少奇,何时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刘少奇根据中央的意见回答说,因目前正集中力量解决华南各省的问题,成立中央政府可能要在1950年1月。此时斯大林建议:解决重大问题固然要稳妥,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错过时机。并提醒说,要警惕和防止敌人利用所谓的无政府状态进行干涉和破坏。刘少奇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忠告,于是立刻向中央作了汇报。  相似文献   

5.
《湘潮》1988,(12)
1949年7月,党中央秘密派出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与斯大林和苏共中央进行会谈,磋商和决定一些重大问题,并为毛泽东访苏作准备。这次访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少奇同斯大林共会谈了5次。斯大林问刘少奇:“我们妨害过你们没有?”刘少奇说:“没有。”斯大林说:“妨害了,妨害了。我们对中国不大了解。”斯大林说这话时,态度非常严肃,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6.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新中国为何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这与斯大林有关。1949年7至9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据当时刘少奇的翻译师哲回忆,8月的一天,斯大林问刘少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正式成立中央政府?因为国民党政府实际已经垮了,等...  相似文献   

7.
万美艳 《湘潮》2022,(6):29-30
<正>文物源起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里,有一件关于刘少奇访问朝鲜的珍贵文物——朝鲜工人赠送给刘少奇的飞马图彩色丝巾。它由红、蓝、灰等多种色彩组成,画有工人、厂房、千里马等图案。丝巾右下角有朝鲜语,翻译过来是“兴南肥料厂从业员一众敬上”。这是1963年9月刘少奇出访朝鲜时,朝鲜工人赠送给刘少奇的礼物。该丝巾长71厘米,宽6 8厘米,重40克。198 5年11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从王光美家中征集而来。2006年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相似文献   

8.
孙康 《党的文献》2012,(4):50-5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由于此次访问对中苏两党两国都关系重大,双方对此高度重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是此次访问的纲领性文献。该报告充分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共采取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阐述了中共对中苏两党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向、中苏两国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回应了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关切,努力消除斯大林的某些疑虑,为此次秘密访问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巩固新中国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谦 《党史天地》2006,(4):10-15
1949年7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在中共外交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由于当时访问是秘密的,有关史料面世很少。这是中苏两党间第一次进行的高级会谈,意义重大。这次访问,对于促进中苏两党的友谊,创建新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访问的缘起中共派员访苏,早已酝酿。1948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东渡黄河,于4月11  相似文献   

10.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1-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第一、第二号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相继访问莫斯科.但是,这两次访问给两个人的印象却大相径庭.7月,刘少奇率团访苏,他很自然地在与斯大林的交谈中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的地位,对斯大林的任何说法乃至自我批评,都采取十分谦逊的态度处之.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前后情况的考察蔡景惠,张源洪师哲同志的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发表之后,披露了一些新的史料,刘少奇、王稼祥等1949年秘密访问苏联就是其中之一。随后,许多报刊杂志转载了这一历史事件。笔者在编写《中共中央在香山》一书过程中,初步...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6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成员有高岗、王稼祥等人。7月27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邀请中共代表团列席。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任晓伟 《党的文献》2007,5(5):28-32
1949年7月4日刘少奇在秘密访问苏联期间撰写的《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中,放弃了他此前坚持的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标志着建国前夕刘少奇在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重大变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特殊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曾于毛泽东1945年赴重庆谈判、1949年底至1950年初访问苏联和1953年底至1954年初去杭州体假,并主持起草宪法期间,三次代理中共中央主度职务。与刘少奇的经历相类似,陈云也于1954年底至1958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离京出访期间,四次代理国务院总理职务。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方面的文章也较多。但相比之下,人们对陈云代理国务院总理的情况却了解得不多,这方面的文章就更少。本文将陈云四次代理国务院总理的情况概述如下,以展现陈云对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不顾十几天开会的疲劳,到海燕农渔业生产合作社(即今北戴河海滨乡草厂村)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并深入社员家庭进行访问,与干部、社员一起畅谈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当天,刘少奇及其夫人、子女全家加入了海滨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04,(12):11-15
1949 年 6 月 26 日至 8 月 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秘密访问。这是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背景下,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一次非常重要的接触,加深了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对于中苏同盟关系 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1945年8 月,抗战胜利后,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美国和国民党的力量,不相信中国革命能成功,担心一旦中国打起内战,会影响美苏在中国问题上达成的种种妥协和一致。斯大林的这一立场,使中国人民的 革命斗争变得异常艰苦。毛…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曾经历过多次风险,但他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气魄。 1966年三四月间,刘少奇以国家主席的身份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印度尼西亚四国,随同出访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等人。这四国都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历史上同我国曾有着悠久的友谊和密切的往来。刘少奇这次出访,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度过了三年困难已经取得根本性好转,但国际上一些霸权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政策,企图孤立新中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这次出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4):54-56
1949年6月26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率一个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他在苏联呆了足足50天,此行的目的,是争取苏联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支持。刘少奇还向斯大林提出,想利用“在莫斯科的短短时间学习苏联”,并列出了一份庞大的学习清单,包括苏联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苏联经济的计划与管理、苏联的文化教育政策、苏联共产党的组织与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乎囊括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6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斯大林提出了国际共运内部“分工”的建议。斯大林对刘少奇说,在国际革命运动中,中苏都应承担一些义务,而且应该有某种分工,就是说要分工合作。他表示,希望中国今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多担负些帮助的责任,因为中国革命本身及其经验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能被他们参考和吸取。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承担了中共中央的一项特殊使命——秘密访苏。刘少奇在完成这项使命中,以其高度的政治智慧,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国之前承担特殊使命刘少奇访问苏联,在1949年初就确定下来了。当时,推翻国民党统治已是势所必然,中共中央着手筹备建立新中国。此时,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派特使米高扬及几个随员秘访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目的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到底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米高扬除了带来斯大林送给毛泽东的一块毛料外,主要是听,不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只是带着两个耳朵来听的,不参加讨论决定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