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良 《长白学刊》2009,(1):79-84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公共支柱形式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转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由网络沟通所构成的社会交往框架的变化导致了虚拟社群的出现,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在技术的推进中逐渐萌芽、成长。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带来了主权、合法性、权威等与政府治理紧密相关的政治生活基本维度的嬗变,进而从如下方面引致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与多中心协商机制的发展、官僚制行政原则的解构与民主制行政原则的应用、政府过程的虚拟化、网络极端主义治理机制的发展以及国际治理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3.
长效机制是一种在公共问题长期稳定存在的状态下,以既有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性绩效为目标的规范治理模式,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韧性和工具性特征。长效机制的建构包括发生情境、过程模型、运行要素三重要件。治理问题具有长期性与稳态性、治理结构具有绩效基础与转换空间、行动者具有强大行动能力与资源,是长效机制建构的情境条件。长效机制的过程模型包括情境识别、结构转换、机制优化三个单元,建构长效机制需要首先识别问题与情境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目标转换、结构调整和功能补正将既有的治理结构转变为机制模型,最后通过机制创新和资源供给来补正机制的有效性损失,并经由制度和规则的固定完成机制的优化。长效机制的建构依赖动力要素、衔接要素、协调要素和保障要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保持各个单元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4.
黎堂斌 《人大研究》2012,(12):28-30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首次使用了国家和社会治理这一提法,赋予了治理一词更加丰富的理论意涵和实践色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契合了世界范围内公共  相似文献   

5.
董妍  杨凡 《求索》2015,(3):9-13
公共部门治理改革和创新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社会公共治理过程中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所体现出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三维向度,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理解公共治理的改革思路、践行改革举措、创新治理模式的关键。当代公共治理的形成及其模式的嬗变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制度理性之间对立、竞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要实践者,其理性的治理改革举措将成为建构中国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关键。因此,对社会公共治理的价值根源进行探究,分析中国社会公共治理变革的逻辑与理性认知,最后提出现代中国社会公共治理变革理性的调适与契合机制,以期达到公共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糅合,从而寻求和设计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维护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广泛多层制度化"实践中,其"平等""包容"的价值诉求、"交往""商谈"的实践特质和"批判""整合"的思维取向,契合了我国文化建设中"多元治理"的改革诉求和时代趋势。本文提出在打破"全能政府"和"超级保姆"的同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元文化治理主体格局,以保持三者权力结构与作用边界的动态平衡;并以协商民主的"宪政体制"框架、"双轨制"机制和"公共理性"原则为导向,以控制政府权力、培育社会组织、规范市场力量三大维度为切入点,界定各治理主体的外在权力作用边界和内在职责担当,最终实现"强公共领域""弱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提升文化治理的整体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黄嘉涛 《岭南学刊》2013,(6):105-110
基于文献研究,构建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机制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广东地区企业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总体绩效和不同维度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的交互作用对节能服务产业治理绩效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层形式主义有何表现、何以存在?沿着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的演进来考察,当前基层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定中存在的“走秀式”的调查研究、“重复式”的文件传达、“一刀切”的政策安排,政策执行过程中“甩锅式”的责任转嫁、“盆景式”的样板工程、“摆拍式”的政策落实以及政策评估环节存在的“指尖上”的任务要求、“泛滥化”的督查考核和“留痕式”的文牍主义。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演化是多种因素、多方力量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有基层干部自身因素的影响,更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掣肘,还有政策环境方面的制约。有效治理基层形式主义,需要系统谋划、科学安排、精准发力,不仅要紧盯基层形式主义的主体,积极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更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还要关注政策运行环境的保障功能,不断优化基层治理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共企业治理结构缺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证券系统的公共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对大股东行为监督机制的缺失、管理人的缺失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公共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 ,进而得出结论 ,我国公共企业治理问题的解决 ,单凭机构合并式的改革是很难奏效的。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文化秩序是研判治理能力的价值基础,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性配置通向文化治理的价值旨归。文化治理的价值诉求体现在"公共性"建制的复权与创生逻辑,通过公共性再造,透视公共价值观趋于消解的多元文化面向。文化机制的理性共识促成了"批判"与"整合"文化取向的目标达成。政府作为"文化强国"的主导者与公众作为"文化权利"的拥有者共同整合文化公共性的建构方向。因此,公共文化治理过程中文化资本要素的价值排序是价值建构的基础,文化治理渠道彰显了文化"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价值耦合,基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这一载体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治理的相向共生。  相似文献   

11.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最新的政策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市域处于国家治理的中观层面,具备县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现实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从理论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必然结果;从制度生成逻辑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市域层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客观要求。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以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这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路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架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设促供给"的逻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存在政府"划桨"行为过多、非政府主体力量过弱、重硬件轻软件等缺陷。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目标的提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契机。对此,应将治理逻辑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与共治,探索多渠道互补的供给路径,强化需求表达与回应、服务规划与配置、服务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张蕾蕾 《求索》2012,(9):211-213
从领域划分的空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逻辑,人类历史演进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不断排列组合的历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零和博弈导致政治认同走向失衡与异化。如何促进权力与权利的非零和博弈,使得公私领域达成合理互动与和谐,是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轴心逻辑和重建当今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重塑政治认同的必要考量。  相似文献   

15.
合作治理     
对于合作治理,相信不少人已不陌生。最近,关于加强、改善、创新社会管理的呼声日高,也随之而有许多议论。主要是说,公共领域的事务纷繁、关系复杂、问题迭出,政府并非万能,需要与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或第三部门、中介组织之类进行合作治理。这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公共治理中的共同发展趋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合  相似文献   

16.
厘清贫困问题生成逻辑是实施有效贫困治理的前提条件。如今在全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少数深度贫困地区却因多种常规扶贫措施均无法奏效而陷入久扶不能脱贫的困境。在对陕西省L县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劳动力因素是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致(返)贫最普遍原因之一。据此,按劳动力自我发展意识与可行性能力两大根本属性在不同维度的排列组合,将其区分为生存性劳动力、非自愿生存性劳动力、发展性劳动力与潜在发展性劳动力四种基本类型,进而在"发展意识—可行性能力"这一分析框架下深刻剖析贫困问题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劳动力因素对于家庭能否脱离贫困至关重要,生存性劳动力对于脱贫作用有限,脱离贫困主要依靠发展性劳动力,缺乏发展性劳动力则容易致(返)贫。基于此,未来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路径则应区分劳动力类型,在做好政策兜底的基础上聚焦于培育发展性劳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的到来导致数字鸿沟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数字不平等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新的风险来源。作为数字鸿沟的新样态,数字不平等表征为数字技术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具体表现为被商业与资本裹挟的平台组织逐渐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算法应用中的偏见植入与歧视再造,以及公民数据权利的贫困,导致数字时代“权力-权利”关系的失衡。数字化生存常态化、数字孪生空间的交叉作用以及平台组织权力捕获的共同影响,强化了数字不平等的复制、扩散与叠加。不同于传统的数字鸿沟治理思路,数字不平等强调主动规制与主体赋责,以治理共同体的形式应对数字技术的不确定性与负外部性,最终实现“权力-权利”关系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8.
犯罪治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题中应有之义。应该重视犯罪治理过程的市场机制。在犯罪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犯罪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是要弱化政府责任,而是对政府责任的明确化、合理化。只有在犯罪治理互补领域才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界分犯罪治理专治领域与互补领域必须考虑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相协调原则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原则。在我国现行的引入市场机制的六大做法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必须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犯罪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国家VS.社会"理论是西方社会学研究国家组织形式和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视角,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主流分析范式。然而,在运用该理论范式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了"社会"一侧,以至于国家和政府成了一个黑影,这种社会中心论不利于考察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性。随着本土化崛起和理论自觉的呼吁,国家开始回归,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研究兴盛。受此研究转向的启发,应用新经济社会学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思想,考察作为现代民主国家典范的美国历史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塑过程,或可为中国学界研究美国地方政府的治理问题提供一个统一的探索性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元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的演变,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置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土壤;公共领域的壮大、公民社会的兴起、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契机;从利益整合、政治整合、价值整合的三个层面进行的社会整合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