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彭勇 《当代贵州》2004,(6):24-25
贡献:托起致富增收新希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核心在农民就业。我省目前农村人口约32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86%,农业劳动力约2104万人。全省耕地2654亩,按种植业平均每3亩需要1个劳动力计算,有近1300万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种植业转移出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进城务工成了农民的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农业经济,科学有效地开发农村资源,必须从分析我国农村资源条件和开发状况入手。对此,有下列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余与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耕地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有15亿亩可耕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3.3亿,其中1.2亿为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若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有限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将会绝大部分被庞大的农业人口消耗掉,农村无法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丰富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一、传统农区农民就地转移面临的困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传统农区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首先,农业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随着人口增长更趋紧张。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劳均耕地湖北襄阳县为2.4亩,河南陵县为2.8亩,江西泰和县为3.5亩。而每个劳动力一般可承担水田4~5亩,以此计算,3县存在十几到二十几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此外,还有季节性的剩余劳动力。除了个别结构调整走在前、劳动密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搞得好的地方外,一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1978年至1988年,我省有301.2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发生了转移,平均每年达30.1万人。其中,在农村内部各业中转移的达226万人。但是到198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速度放慢、规模缩小、回流大增等新情况。根据全省35个县105个乡的劳动力情况抽样定点调查,1989年我省农村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有23.9万个,比1988年转出的减少39%,由第二、三产业转回农业的劳动力达7.5万个,比上年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关系到农村亿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摆在我们面前要搞好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1、剩余劳动力多及产生的原因。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72.3%在业劳动者在农村。农村4.68亿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56.11%,富余劳动力则达1.4亿。据测算,到2000年,农业对劳动力需求将只增加1.6773亿,而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将使潜在的失业达到3.1663亿。劳动力供给量持续增长和劳动力素质过低产生的巨大就业压力日益突出,并继续加重,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究其原因,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只有1.2亩;加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地位,使农户重新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分配权和资金、劳动等  相似文献   

7.
范明食 《新长征》2006,(8):50-51
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农村劳动力12.5万,富余劳动力达5万人,年新增劳动力1200人左右。自全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以来,通榆县农村劳动力不断摆脱土地束缚,跨地域跨行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有组织地外出创业寻找出路的劳务输出热潮,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取得了年转移剩余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 ,我国农村仍有 1. 5亿剩余劳动力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 ,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 ,其原因 ,一是人口基数大 ,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不足 1. 2亩 ;二是农业生产率提高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节省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 ;三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也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已经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4%,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其中稻谷产量20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直接和间接来自农业的税收占整个税收的70%。但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每年以50万人的速度增长,而在产业开发上增加的劳动力容量每年不过10万余人,即每年要新增4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预计到2000年以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这个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56年至1978年,由于国家对农村劳动力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人为地将过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形成了劳动力的隐性剩余,即隐性剩余阶段。二是1979年我国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同时,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也较为松动,致使劳动力剩余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显性剩余和隐性剩余共存阶段。据载,199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5亿,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3亿。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  相似文献   

11.
息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着眼向外输出,立足就地转移,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息烽约有3.1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另外还有隐性失业劳动力折算约为1.8万人,加之土地破碎,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光依靠土地上产出人均仅400元。如果农民收入继续依靠仅有的人均1.2亩地,息烽农民永远也实现不了小康。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提高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就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并要求全县干部要从认真实…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曾一度猛增,并由此而导致了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有人曾经败过测算,说我国目前至少尚有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不饱和就业状态,巨大的劳动潜力未能得到充分为挖掘。尤其是沿海一带的农村,劳动力的密集和过剩更是惊人的。据统计,福清市的现有人口达111万人,人均仅有0.5亩地。1985年,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和力34.3万人,除了实际需要的从事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安置劳动力外,尚剩余劳动力15万人;到目前为止,福清币农村劳动力已激增到61.4万人,剩余劳动力超过了50多万人。与福…  相似文献   

13.
略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 《发展论坛》2003,(11):48-5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70%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估算,全省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约有70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2%。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对此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本身无法吸收全部农业劳动力,造成劳动力的大量过剩。我国耕地少,农业人口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土地是必然趋势。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我在六安县江店乡永兴村的调查中得到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5,(5)
<正>近年来,尚志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农村发展机制,通过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加大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土地资源整合,推进土地有序适度流转,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整合土地资源4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7%。其中:粮食种植30万亩,发展特色产业12.3万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讲,意味着资源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但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资源(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利用都受到制约,尚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从而直接阻碍农业和农村进一步的发展。如把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清楚,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丰富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但在总体上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即定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也受到制约。1.中国的最大优势——近乎无限供给的、价格极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现有耕地19.5亿亩,全国2亿…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转移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转移压力大。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5-10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经济扫描     
《党的建设》2020,(4):54-54
全省农业生产基本恢复正常今年春播面积预计超4400万亩据省农业农村厅消息,目前全省农业生产基本恢复正常,春耕生产正由南向北全面展开,预计2020年全省春播面积4402.47万亩,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据了解,去年全省秋播的791万亩冬小麦和160万亩冬油菜长势良好,苗情总体好于往年。目前春耕物资储备较为充足,价格总体平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20.
“六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人转移到多镇企业。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即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也属兼业性质。因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理论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