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请你断案     
上期答案:《赡养义务能够免除或者转让吗?》阮某的女儿应当赡养他。《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时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同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五条也明确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可见,赡养父母是子女法定的责任与义务,凡有赡养能力的子女,都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继承遗  相似文献   

2.
赡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子女对于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一词只用于子女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即子女对于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扶养一词只适用于夫妻关系。按我国法律规定夫妻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即夫  相似文献   

3.
新婚姻法总则部分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的原则,同时在有关的条款中也明确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和“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有劳动能力且生活并不困难情况下,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赡养的条件。去年12月17目,上林县法院依法驳回了原告要求赡养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5.
赡养协议是子女与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生活困难的父母签定的关于子女承担赡养义务,以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低于其子女生活水平,精神生活上保持愉快为原则的一种书面协议。这种赡养协议目前已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出现并且愈来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寿命的延长以及我国实行了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比整个人口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总人口的7.42%,到2000年将增至11%,即1.3亿人;到21世纪中叶,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将占我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审理赡养案件时,往往只注重在经济、物质方面给老人以扶助和供养,而对老人精神方面的“赡养”有所忽视,这是不完全符合婚姻法精神的。我国婚姻法第十五条在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里所说的赡养扶助,包括精神上的尊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三项内容,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如果是亲生父母,赡养的义务基于血缘;如果是继父母,赡养的义务基于继父母是否抚养过子女。尽管上述案例中的子女对自己未尽赡养义务提出了各种理由,但均未获得法律的支持。其实,法律并不禁止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由子女进行约定分配,但前提是须解决父母的赡养问题,且父母与子女无争议。秉承不告不理的原则,一旦父母与子女在赡养问题上有争议,法律即会介入。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杨连高 《江西律师》2001,(2):42-43,41
在涉及正题之前,先设想有这样一个刑事案例:王某,20周岁,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无父母子女,未婚,但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除同胞兄弟姐妹的其他合法形式的兄弟姐妹及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以下简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属”,以上亲属不一定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赡养老人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子女或晚辈对父母或长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我国《婚姻法》对此作了确定性规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会生活通常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类。与此相适应,家庭生活也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基本方面。赡养关系既包括物质生活赡养又包括精神生活赡养。长期以来物质生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罗平县司法局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关注老人生活.对农村赡养纠纷进行了重点排查、调处,为因赡养问题而孤苦无依的老人们送去了温情和关爱.化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多年的矛盾.使老人们晚年的衣食住行有了依靠。  相似文献   

11.
法律呼唤“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法庭内外》2010,(12):36-38
养老院成归宿 无奈中的新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赡养纠纷正在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纯粹关于物质赡养的案件数量开始下降,精神赡养的问题却逐渐受到关注。北京市密云县法院经过调研发现: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老少生活方式不同,子女外出打工,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时间照顾父母以及法律功能滞后等原因,许多赡养类案件是因由谁来照顾老人、怎样分担照顾老人的义务而引发的。  相似文献   

12.
治平 《法庭内外》2011,(2):37-37
面对空巢老人的精神孤寂乃至生活困难问题,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孙玉梅 《中国公证》2010,(11):24-25
实践中.根据遗嘱人设立遗嘱的动机与目的的不同.可以把遗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遗嘱人设立遗嘱的目的是为防止其死后出现遗产继承纠纷,并基于公正、善意的愿望.立遗嘱时把遗产留给那些尽了主要或较多赡养义务的子女.或把遗产留给生活较为困难的子女.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道德的底线.我们将这类遗嘱称之为“情感性遗嘱”。  相似文献   

14.
宏剑 《公民与法治》2012,(23):11-13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论从道德抑或法律出发,赡养老人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老人通过起诉的方式,即使能够得到.赡养费,也必然会与子女形成矛盾,甚至给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无奈。那么,如何预防赡养纠纷的发生.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呢?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山东胶东农村,对老人的赡养,一般是由生产队在年终分配时从子女帐上划拔工分给老人,直接兑现。一九八二年冬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生产收入直接归户所有,不经过生产队分配,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有些子女便借故不尽赡养义务,村干部也无法儿办。有的老人生  相似文献   

16.
晏武侠 《法制与社会》2013,(16):281-282
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社会保障立法所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又生发出新的问题,即立法在关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的同时,还应强调子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权利义务的规定。本文从精神赡养对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性方面出发,浅析子女对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不仅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应有之义,进而对子女关于精神赡养的法律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尽管法律强化了"老有所养"的规定,但是近年来,高龄、孱弱的老人起诉儿女不赡养的官司在基层法院仍然屡见不鲜。当现代的成年子女以各种看似合理甚至合情的理由拒绝赡养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律常识——赡养老人是法律赋予子女的义务,无论什么原因都不是子女对抗法律的借口,哪怕父母存在过错。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中的孝包含养和敬两方面内容。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关于赡养费的规定来实现养的部分。近几年法院试图通过判决子女的探望义务,即精神赡养来实现敬的内容。但精神赡养离传统中的敬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孝的实现必须有相关制度加以保证。传统社会中,孝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不仅有礼作为制度化的表现,而且有法为其提供赖以存在的条件。礼和法不仅实现了孝中的养,而且促成了孝中的敬。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精神赡养并不能真正实现孝所要求的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风烛残年的七旬老汉,有四位妻子、六位子女。现在,重病缠身的他为了讨要赡养费、医疗费,七次与子女对簿公堂,五位子女都不愿意赡养他。这个大家庭的矛盾根源在哪里,法院会怎么判决呢?父亲晚年病倒无人管今年76岁的宋石安是江苏沭阳人。他说现在自己身体不好,需要钱看病。可膝下的六位子女,除了跟他一起生活的小儿子还照顾他之外,其他五位子女跟"仇人一样",都不  相似文献   

20.
农村赡养案件执行面临的现状。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偏远、落后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许多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得不到赡养。有的拿起法律武器.状告了那些不孝之子女。可是由于法院的执行工作跟不上.每当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时间要到时.权利人都得往法院跑,催促法院执行,领取法院已执行的赡养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