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我国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客观上要求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与共享发展理念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完善制度动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强化精准扶贫中的知识扶贫力度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通过梳理平等观的发展逐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实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诸多领域的深化改革政策都凸显了对社会公平、公正、平等的关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理论为指导探求在我国当代国情与社会现实中应该如何实现平等的最大化,做到这点需要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形成过程,关注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挖掘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以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理论为指导推进我国社会平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一重要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辛鸣 《理论前沿》2006,(8):17-19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系统观、矛盾观、利益观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要求,是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赵玉红 《理论前沿》2007,(12):19-20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充分运用与发展.明确这一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就是要消灭阶级”。本文基于《反杜林论》等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恩格斯关于对平等观的演变及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质的分析,以期能使我们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我国当前社会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一概拒绝构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修智、张华总主编,张全新主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方略》一书,近日由济南军区政治部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方略》,是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专著之一。该书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重要讲话为指导,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方略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系统综述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古希腊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近当代西方思想家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典型理论形态,其实践逻辑展现为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展现既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和谐社会论,又表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表明和谐社会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贯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的直接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3.
和谐思想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指导。中外传统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都对其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本文试从哲学的本体论维度、动力论维度、价值论维度对和谐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剖析、解读,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命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文章立足于山西的实际,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对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和谐三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发展的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时代背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苏联兴亡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实践基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自觉的矛盾意识和改革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可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解决的途径——扩大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党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发展的实践,总结中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所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于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丰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是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要实现的目的,目标的建立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不会偏离方向,促进各发展要素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用科学发展来指导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