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老子其人 《老子》一书名满天下,而老子本人却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因为“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故其事迹不彰。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所作的传也只有400余字,而且文中使有了许多诸如“或曰……云”,“盖”,“或言”,”世莫知其然否”等词句以示存疑,可见早在西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经济观向为学术界所疏略,偶有论及,亦评价甚低。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老子》书重在哲理;二是《老子》的经济观从形式上看相当灰色,似不足道。其实,《老子》的经济观不乏可取之处,它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经济哲理。汉初行“黄老之治”,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其政绩为史所公认。追本溯源,其要出于《老子》。显然,《老子》的经济观有其独到与合理的地方,即使今天,亦有其可资借鉴的因素。惜其常为人弃而不论,本文试作阐述,并以此求教于有道。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军事思想在《道德经》中显现。《道德经》一书八十一章中,在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五十七章、六十九章等章节中均表达出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章说道:"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勿强。"意思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获得胜利便适可而止,这叫穷寇勿追,不以兵力来逞强;胜利而不骄傲,胜利而不自傲,胜利而不夸耀,胜利而显出不得已,这就叫胜利而不逞强。这就是告诫,胜利后不能骄傲,以防骄兵必败。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中包涵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消极无为地适应自然。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无知”,要求“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工艺技巧,主张靠天吃饭;反映在消费上,表现为“无欲”、“知足”,主张回归人自然质朴的本性;“无知”、“无欲”的思想最完善的体现,就是构建寂静无事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消极无为经济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地主阶级、农民阶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子散论     
一、老子生于河南鹿邑 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说,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生地在河南鹿邑。一是古文献上有明确记载。《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汉书·桓帝纪》载,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郦道元《水经注》载:“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庙前有二  相似文献   

6.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老子》中所强调的“圣人之治”。我辈虽非圣人,但并不影响品味“圣人之治”的内涵,汲取一点营养和精髓。  相似文献   

7.
老子管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春秋时代人 ,著有《道德经》 ,亦称《老子》。全书分上下两篇 ,共八十一章 ,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老子》是人类思想发展中的宝库 ,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生态思想、医疗保健思想 ,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遵循“道”的自然法则是老子哲学学说的基础 ,同时又是他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基础。老子把“道”从世界本源问题运用到国家政治问题上 ,提出了他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老子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思想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第一 ,老子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理论。“自然…  相似文献   

8.
“虚其心,实其腹”,是老子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千古名言。老子讲的“虚其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内心物我两忘,虚旷无垠,能容得下江河湖海,容得下崇山峻岭,容得下天地宇宙。而“实其腹”呢,则指的是在“虚其心”状态下的另一种安然,是一种精神得到满足后的慰藉,正可谓抚实若虚,处有若无。实是以虚为前提为条件的。虚,是一种状态;实,是一种结果。“虚”到极处,方可“实”到好处。虚与实,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相似文献   

9.
一、“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辞海》上说:和谐,即协调之意。《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提出的,有和谐、平衡之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就作出了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和谐”而集成的。这里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  相似文献   

10.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因此句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其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较为赞同唐玄宗之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即治理国家与烹饪小鱼一样都应不折腾,少翻动,否则会“民伤”、“肉碎”,法弛国乱而无所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老庄后学”即通常所谓的“庄子后学”。以下着重从人学角度,略论老庄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老子和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性自然——老庄后学的人性论 老庄讲道与物的关系,讲人之得道,是从道与德的分别上加以论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德是道在主体之中的呈现;庄子讲“泰氏……其德甚真”(《应帝王》),也是道见之于主体的展示。但老庄都未明确地论及“性”的问题。老庄后学则对“性”所论甚多。如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自然无问,谓之命;留动而生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因此,透过其微妙玄虚的帷幕,揭示其内在思维的逻辑,就成了客观认识老子哲学的必要前提。纵观《老子》全书,不难看出:老子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根本尺度,是三大自然法则。由此构成了老子哲学思维的内在逻辑。那末,这三大自然法则是什么呢?一、对立相生法则。老子认为,无论自然的、历史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相生的。自然界的“有无”、“阴阳”、“天地”;历史的“治乱”、“兴衰”;精神的“智伪”、“昏昭”等等,统统都是彼此相生相成,即庄子所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并生)之说也”(《庄子·各物论》)。具体来说,这一法  相似文献   

13.
有一些同志在讲课或写文章时,为了对比说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常常把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概括为“按资分配”。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按资分配”吗?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时,就明确指出:“由每年新追加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正《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李耳)所著。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同时也是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老子》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之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分为81章。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宝库,其中包括治国、文化、修身、齐家等诸多内容,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先贤哲学。  相似文献   

15.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匱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艹冖凡)独。”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  相似文献   

16.
朱子《四书集注》的定本之异,经元代胡炳文与陈栎之争而被公开化,胡、陈分主《四书集注》的宋本与祝本,二本差异集中于五处:《大学》首章注“一于善”与“必自慊”;《论语》为政章注“得于心而不失”与“行道而有得于心”;《中庸》首章首句结语注;可离非道注“为外物而非道”与“岂率性之谓”;第九章中庸不可能注“倚于一偏”与“不必其合于中庸”。此外,《孟子集注》言不必信章注有“必信必果”与“不信不果”之别,胡炳文批评辅广“必信必果”说实误。胡炳文所主宋本为宋元学界所流行,但陈栎师徒所主祝本因《四书大全》之采信而占据明清之主流。晚清宋淳祐本的发现,廓清了《集注》中若干传写之误,使宋本重新成为流行之本。  相似文献   

17.
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科名称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欣闻江苏省《唯实》杂志新辟《行政学和行政管理》专栏.从此又增加了一块探讨问题、探索新路、交换意见、交流经验的新园地.深信全国同行(包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会同样感到高兴和表示欢迎的.刊重唯实”,本文将要进行议论的却是学科“名”称.并非故唱反调,不是唯“名”,而在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如此则似仍无悖于唯“实”之旨.同时,也久已想谈点想法,未得适当机会,这次正好由新栏目引发.  相似文献   

18.
邵纯 《实事求是》2009,(3):73-75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挖掘出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三个哲理问题:1.说明“不折腾”的含义;2.扬弃老子“民”的思想;3.提出在自然界“宇宙本无天”的新说,但在人文科学中“天”是一个多义兼容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9.
治《老子》的哲学史家多认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是消极用世,这是未得《老子》之旨。我认为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是积极用世。理由如次:一、《老子》道的学说,按世界观来说:它不是自然观,也不是社会观,而是人生观。老子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为人类进行有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文明的财富的创造,为繁荣社会,使人类享有幸福安乐的生活(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  相似文献   

20.
一、道家、墨家、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建立政通人和、平等互助、和睦相处、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历史上我国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理想社会的构想。春秋时期道家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十章提出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在这里构想的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在这里,国家很小,人民很少,人民过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