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2.
感谢民主与科学杂志社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对“五四”毫无研究,很愿意来听会和学习。孙伟林让我讲讲龚育之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幸好昨天我找到龚育之在2005年写的一篇短文,内容正是谈“五四”,题目是“从两大口号到三大口号”。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心目中,王元化先生不啻中国读书人的良心,是中国知识界继续走“五四”道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进步运动,也是一场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20世纪以降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事物,都自“五四”始。  相似文献   

5.
夏丹 《长江论坛》2007,(1):92-95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和出版界空前活跃,儿童文学译作数量大增。这些译作在内容上呼应了“五四”时期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儿童观念和价值取向。当时的译者虽然普遍认同以儿童为本位的翻译观念,但在翻译方法上却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五四”人物在台足迹成为热门去处,包括胡适纪念馆、林语堂故居、钱穆故居等,充满历史味的观光景点,让人追思五四精神。胡适纪念馆“五四”人物在台湾,知名度最高的是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他也是在台湾留下最多景点的“五四”人物,全台各地有台北南港的胡适纪念馆、胡适公园、胡适小学及在台东的胡铁花路。  相似文献   

7.
“五四”及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不仅对新文化是一种启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而且对现代化也是一种启蒙,给当代中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所以,我觉得纪念“五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懂青春     
文刀 《中国保安》2012,(9):72-73
也许是过了而立之年的缘故,我越发对一个节日敏感起来,那就是“五四”青年节。每当青年节来临之际,我都无法掩饰自己不安的心情,总觉得这一天与自己有关,又觉着无关。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9日,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逝世,中国思想界又失去一位勇于思考的智者。王元化先生逝世正值本刊编辑五四运动89周年纪念专题,而对“五四”的反思正是王元化先生晚年思想的重要一面。因此,本刊发表罗银胜《王元化先生对“五四”的反思》一文,既是对先生的纪念,也希望引起读者对“五四”丰富内涵的多角度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五四”有几个意识应该受到重视。第一是忧患意识。“五四”时期,当中国文化跟世界文化接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五四”前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就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就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我认为“五四”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个问题我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改革,但是却总是对“五四”的向西方学习颇有微词呢?  相似文献   

11.
丁小强 《政策》2009,(5):51-53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也催生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青团。9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和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中国共青团坚持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作家普遍追求的“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审美特质 ,正是这种特质推动着新的审美形态的形成。首先是现代悲剧的成型 ;其次是审美视野的转换与拓展、艺术表现手段和体式的更新与丰富、艺术个性的多姿多彩 ;最后是文学语言的变化所带来的中国人感知方式、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3.
年年逢“五四”,岁岁谈民主,说实话,民主成了“五四”的一个符号,久之,人们便不大去想符号本身的意思,连《民主与科学》杂志编者也觉得今年纪念“五四”的稿子似应该挖掘点新意了。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讨论题目出得很有意思,叫“穿越历史”。它使我们反思我们可以在多大跨度上穿越历史。我一直觉得,有历史感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同时我认为今天要真地认识“五四”的意义也必须要有一个大跨度的历史眼光。  相似文献   

15.
“近五年,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我们云南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五年,对我个人而言,是我在实践中新闻素养提高最快的五年。”2014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例会制度五周年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应邀参加主题活动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新闻办公室主任童晓宁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6.
“五四纪念”的历史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久。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八十一年了,但对“五四”的纪念却延续下来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纪念”实际上是对过去的一种理解,而理解———如伽达默尔所说———本质上是把过去的意义置入当前的情景的一种调解或翻译。人们通过纪念的方式表达对过去的理解与对现实的确认,乃至对未来的设想。每一时代的人都按适合于该时代的特定需要的方式重新解释历史,纪念过去,因此每一次的五四纪念都会构成一种新的五四话语。五四的形象由此变得变幻不定,五四的意义也就在纪念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震撼中国、也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唱了主角。2008年,被称为“80后”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大悲大喜中,再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在某些方面,两代人的表现惊人的相似。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外抗强权”,“80后”和“90后”们对伤害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行为绝不妥协。这或许是中国青年自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以来形成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我国从西方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为了医治封建思想和愚昧的。五四运动已经载入史册。转眼八十一年。今天我们再来请教这两位先生,不提旧话,估计他们会有哪些新的要说?赛先生:“那时你们叫我赛先生,其实我代表着两个人。一是自然科学,一是技术科学,都姓赛。两者关系密切,但本质上很不相同。自然科学旨在认识自然,他不以任何实际功利为目的。技术科学旨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他追求的正是实际功利。自然科学的研究目标是发现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探索的是自然界固有的奥秘。自然科学的研究贵在洞察力。技术科学的研究目…  相似文献   

19.
林毓生 《新东方》2009,(10):58-59
“五四”,作为一个符号,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不可以单一的有机式一元论的观点来理解。那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五四时代是由三个阶段组成。早期的“五四”,指1919年以前,大致可以从1914年算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主张建立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残疾人》2010,(6):12-12
5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2009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表彰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表彰仪式并会见30名获奖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