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2.
原文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相似文献   

3.
正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皇帝唐太宗斥退身边的佞邪之人。唐太宗对上书人说:"我所用的人都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上书者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但陛下可以用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依顺心情迎合旨意,那就是佞邪之人。"唐太宗听了这话,回头对宰相封德彝说:"流水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  相似文献   

4.
西晋末年,汉主刘聪俘获晋怀帝司马炽后封司马炽为会稽郡公,他与这位会稽郡公有一番很有意思的对话。史书这样记载: 汉主聪谓帝曰:“卿昔为豫章王,朕与王武子造卿,卿赠朕柘弓、银研,卿颇记否?”帝曰:“臣安敢忘之!但恨尔日不早识龙颜!”聪曰:“卿家骨肉何相残如此?”帝曰:“大汉将应天受命,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非人事也。” 这个戏剧性的场面,极易使人想起后汉主刘阿斗那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的这位子孙,实憨得比刘蝉更逗人。刘聪或许并不是刘邦的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毛泽东,对占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早在秦汉时代,“上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奇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治安策》等,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佳作。在毛泽东看来,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读古代好的“上书”,从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达到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其中儿篇有代表性的“上书”,如马周上唐太宗书、朱敬则上武则天书、姚崇上唐玄宗书等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相似文献   

6.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7.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12):43-44
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谏的魏征逝世后,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走马上任、工作调动、卸任退休直至死后,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能照出其人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美或丑。  相似文献   

8.
唐初“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政治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说:“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  相似文献   

9.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0.
1608年的某一天,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在宫中闲坐无聊,忽然想到皇家法院去亲自审理几件案子。一则可以解解闷儿,二是顺便体察一下民情。国王一行来到法院,遇到普通诉讼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Edward Coke)爵士。令国王颇感意外的是,他要审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这儿碰上钉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国家都在朕的统治之下,区区一桩案件,朕竟然无权御驾亲审,这是什么道理?”国王满脸不快,质问柯克大法官。“陛下息怒,容臣禀告。陛下当然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内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总揽。但是,陛下要亲审案件这事,却是万万不可。”柯克显得很恭顺…  相似文献   

11.
刘修春 《党课》2012,(22):74-75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崇祯皇帝在大明帝国灭亡时说过一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12.
镜是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磨制,现在则多用平面玻璃。在生活中,镜的利用率是相当高的,从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起,我们每天对镜相照的次数恐怕真说不清楚。但用镜作比喻,说出人生的大道理,体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者,唐太宗似乎是第一人。据《资治通鉴》记载,丞相魏徵去世后,太宗悲恸至极,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3.
且看两则故事:第一则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李世民。魏征就此进言:"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否则不能打动人心。言辞激切即近似毁谤,陛下应该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纳其意见,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第二则是关于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准备与曹操开战进攻官渡,其手下谋士田丰衡量优劣后提出反对意见,袁绍非但不听,还在出战前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14.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15.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6.
张军 《学习月刊》2012,(11):52-53
褚遂良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之一.与虞世南、欧阳询等齐名,不仅如此,他还是造诣颇深的史学家.现存二十四史中《隋书》的“志”,即有相当部分出自他的笔下。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褚遂良先任起居郎.后任谏议大夫。谏议大夫好理解.就是给皇帝提建议、规劝皇帝过失的官.起居郎是干什么的?唐人杜佑的《通典》解释说。这种官职的工作是专门记录和编写皇帝的《起居注》的。  相似文献   

17.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8.
郑舜 《前线》1962,(22)
“居安思危”本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地位服务的“处世哲学”。《吕氏春秋·慎大览》写道:“贤主”要“于安思危,于达思穹,于得思丧”。魏征也曾经向唐太宗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相似文献   

19.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20.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城大旱,闹起蝗灾。唐太宗到皇家菜园中查看庄稼生长情况,看到蝗虫,就逮住几只诅咒说:“粮食是百姓的生命,你吃了粮食.就是危害百姓。”说完就要吞下蝗虫,随从们说:“吃下去恐怕要生病,千万不能吃。”唐太宗说:“我希望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病呢?”就把蝗虫吞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