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薛晋 《学理论》2015,(6):20-2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人最为尊崇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在先秦时期曾子是最讲孝道的人,曾子的孝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为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其博大精深的孝道伦理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为我国当今现实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7)
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上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层面来提出建议,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0)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国的孝文化之"孝"最本真的含义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追寻。通过对传统孝道文化与生命教育内在一致性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视野下重生、孝亲、治平、道德精神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期从这四方面着手提高当前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范启标 《学理论》2013,(3):142-144
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道是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也是诸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孝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基。通过对孝道概念的分析和孝道的发展的研究,从而探讨了新型孝道的核心内涵,旨在为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代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传统家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存身惜名、竭力奉养、诚意孝敬、慈孝相应、委婉劝谏、薄葬诚祭、显亲扬名、移孝忠君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孝道思想的精华,对于形成个体良好道德品质、解决老有所养问题、树立良好家风、形成孝亲尊老良好社会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5)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此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也折射出民族和时代的特征。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最后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毛泽东自幼开始的对父母的孝行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等主要特点。尤其是他把传统孝道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将孝敬父母推及于人民,从而赋予了传统孝道以新涵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0)
在当前物质飞速发展,人们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落地生根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分为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道法自然、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观、人生观和修身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圣人。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逻辑依据。我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价值多元、物化意识对社会的深度渗透,以及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方式的文化挑战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和政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质关系,高度树立文化科学理念,有效选择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传统文化,并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看法、著作,逐渐形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新时期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重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鉴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的全方位育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做好、做活、做细、做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值得探讨的问题。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渗透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高度概括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好的素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蕴含着文化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被文化塑造过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文化的产物。从文化的视角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大功能,即文化继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造功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路向自觉,坚持和谐与包容的文化理念自觉,坚持独立与自信的文化立场自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思想宣传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疑惑、偏差甚至错误,传统文化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朱启龙 《学理论》2011,(32):215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当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同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4)
优良家风在不断地发展、沉淀、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内涵,并以生动丰富的传统故事、意味深长的家规家训,以及言简意赅的成语典籍等形式流传下来。把优良家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探究优良家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消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通过对优良家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力求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合统一,通过探索研究优良家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期能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极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情况,并且出台了多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纷纷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的研究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极大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本文主要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做了简要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喜俊霞 《学理论》2013,(23):48-49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有着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继承和发扬儒家提倡的合理的孝道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家庭美德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1)
现在中国各大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通过什么方法能够有机地汇合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使青年学子可以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耳濡目染,而达到塑造他们高尚心灵和人品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动,要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要坚定理想信念,抵御种种诱惑;要完善性格,培养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3)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了消极影响。从传统文化入手,充分借鉴吸收其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精神,对于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环境;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