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3月,谭平山在上海组织创立了“中华革命党”(时人称之为“第三党”),举起“劳动平民阶级的三民主义”旗帜,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独裁统治,亦反对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左”倾“超时代策略”,主张中国革命在中华革命党的领导之下实现社会主义。谭平山对中华革命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曾在他亲自起草的《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中满怀信心地写道:“中国革命,也只有有广大的劳动群众的中华革命党,才能领导达于成功。”然而,事与愿违,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华革命党就陷入困境,谭平山本人最终也自动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党。中华革命党自革命的动机出发,最后走到失败的结局,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华革命党及谭平山本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探讨中华革命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是第三党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组织名称。1928年6月,谭平山代表中华革命党起草了《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以下简称《宣言草案》),1930年8月9日,“临委”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以下简称《政治主张》),它们分别是中华革命党和“临委”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准则,反映了第三党初创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主张,特别是邓演达的《政治主张》对第三党后来的政治纲领的制定及其组织的发展变化均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其它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也有相当的影响。比较研究这两个政纲对于第三党研究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党史月刊》2012,(20):8-10
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特殊形势下,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区域。它是以马立峰、詹如柏、叶飞、曾志、阮英平、杨而菖、叶秀蕃、范式人等为代表的闽东党组织在邓子恢、陶铸等上级领导的指导下,紧紧依靠闽东广大工农群众,经过“五抗”斗争和游击武装斗争的多年浴血奋战而创立的。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于闽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现仅就以下问题略谈浅见。一、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的重要意义正确评价中国革命史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中国革命史上的人物,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正确评价这些人物,可以具体了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程,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条件产生不同的历史人物。要正确评价革命史人物,首先要弄清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风貌与有关的历史事实。如慈禧太后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相似文献   

5.
<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这样评价遵义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内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在十六大上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1996年4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举办的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曾经提出:要加强周恩来历史定位的研究,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怎样?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怎样?认为这是一个应当研究的问题。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草成拙文,以求教于同道,希冀抛砖引玉。一、用中华民族的“三不朽”标准评价周恩来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概括。这个概括是从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  相似文献   

8.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次长征。在开始时是因为第五次反“厨剿”失利而被迫进行的。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的宁化县,为了实现党中央的决策和红军的战略目标,全县广大军民不论在红军大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9.
谢明亮 《党史文苑》2023,(S1):24-26
<正>“攻取吉安”的战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吉安人民在毛泽东“争取江西”计划下的伟大壮举,也是江西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吉安的占领,使得赣西南苏区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在国民党“围剿”根据地红军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会议,力排众议,主张红军放弃吉安,实行诱敌深入到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从吉安的占领到主动放弃吉安,不是一般性的策略变化,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战略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与探索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晓文 《世纪桥》2002,(3):22-24
第三党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它是在中国人民反蒋和抗日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党的组织和发展经历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四个阶段。它的政治指导方针则经历了由排共反蒋、反蒋反共、联共抗日到拥共反蒋的历史转变。本文主要阐述了第三党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在安徽屯溪举行的中国革命史讲习会上,胡华、马齐彬等专家学者应邀作了学术报告,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教学及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现将其中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扩展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领域和教学内容问题 在会上,专家们通过对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在国际共运史、世界革命史上的地位及中共党史、革命史教学目的的分析,强调了研究和讲授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12.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次长征,在开始时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的.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的宁化县,为了实现党中央的决策和红军的战略目标,全县广大军民不论在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中国革命史著作及党史、当代史研究文论中,人们常常使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提法,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准确.第一,中国没有一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中国没有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资产阶级从未建立起完整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旧中国“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做过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巴威尔.米夫虽然没有长期使华的经历.却一直被称为“中国问题专家”。正是由于他的举荐和支持.才使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并由此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痛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一、黎平会议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贵州省作为一个省份,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主要体现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的一系列的会议——从黎平会议到遵义会议,把党和红军从万分危机中命悬一线的绝境中挽救出来,转危为安。同时中共中央开始摆脱共产国际代表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的,1922年党的“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6.
彭湃是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农民运动大王”。他虽然“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家”,但他在实际斗争中写下的一些著作、文件和所作的一些讲话、报告,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许多关于农民运动以及土地斗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大多是他在党内第一个提出来的,而且比较早地进行了阐述,因而同他领导的实际斗争一样,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17.
叶累先生在1999年第5期《上海党史研究》上,发表了《最早提出建党思想的是李汉俊吗?》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对自己以前的研究作点修正。李汉俊的原话是:“人家叫我做民党叫革命党,我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算。”以前我聚焦“民党”,没有对“革命党”进行分析是不精确的。他的这句话从语法上讲,“民党”、“革命党”是并列关系,从逻辑上讲是两个概念,尽管经常有人将孙中山领导的政党称为革命党。因此只谈“民党”有悖李汉俊的原意,这是我不严谨的地方。现在我对叶累先生的质疑作复。…  相似文献   

18.
张黔生 《党史文苑》2011,(15):45-48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须多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早有定论。对于遵义会议,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就是不宜孤立地、静止地把它作为仅仅三天会议的历史事件来看,而必须把它看做"会前酝酿准备""会议转折"和"会后延续完善"三个动态  相似文献   

19.
江董琴,中国国民党左派人物,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而坚定的执行者,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不满于专制独裁,与邓演达一起创立中华革命党(第三党),并成为该党的主要领导人。1933年11月29日,为策应蒋光  相似文献   

20.
堪称“南陈(陈独秀)北李”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是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关注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他对蒙古族进步青年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内蒙古第一代中共党员和领导人;他在内蒙古建立了党的组织,为千里草原播下革命的火种,使内蒙古成为党最早开辟革命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亲自指导组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热察绥三个党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在内蒙古地区的大革命高潮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李大钊在内蒙古党史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