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不仅是地上和地下丰富的经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而且也是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生产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手握着保护与开发的“双刃剑”,徘徊在“积极保护”还是“消极保护”之间,犹豫于“保护为主”还是“利用为主”之间,不能从“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全球化视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国内外共信的指导思想,对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既缺乏政府、学界与社会公众的共识,更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上可操作、又切合贵州特殊省情的应对措施。因此,认真研究我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是当前发展贵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或商品,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这些经过历史洗涤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与意义胜过任何一种财产。在现代文明和工业全球化背景的强力冲击下,在遗产“申报热”甚于“保护热”的现实功利下,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四川该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平 《新视野》2006,(5):70-71
2006年6月10日,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这是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遗产与文化安全紧密相关,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守护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守护住精神家园,也才能巩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李云 《学习月刊》2012,(7):44-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宜城作为楚国故都、宋玉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楚文化特色鲜明。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打造“宜居宜业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一介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有限的笔墨,掀开历史的面纱,探寻那些经过岁月涤荡、至今仍散发人文艺术魅力的巴渝瑰宝。  相似文献   

6.
胡轩逸 《党课》2014,(4):119-122
87岁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大卫·F·安腾伯尔爵士近日宣称,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但是仍在“文化地发展”。他说:“停止自然选择并非像听起来那样令人沮丧,因为我们人类现在的进化过程是文化的,我们有与自然遗产、基因遗产一样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秋风 《廉政瞭望》2010,(18):18-18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申遗热”。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热爱文化吗?貌似如此。可实际上,在“申遗”的同时,在政府推动、开发商配合的疯狂拆迁过程中,大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正在被毁灭。有些地方政府疯狂申请世界遗产,其实具有共同的动机,那就是追求GDP政绩。  相似文献   

8.
丛坤  王为华 《奋斗》2012,(2):16-17
2011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七项列入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填补了黑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即,佳木斯市被批复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9.
《前线》2008,(8):63-63
为迎接2008奥运会及第三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更好地诠释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抓住奥运契机,面向世界广泛展示首都北京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宣传全国各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市文化局将在奥运会期间举办2008“文化遗产日——奥运北京”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0.
推动我们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既要热,又要冷。 “热”就是趁这个东风,认真分析贵州的形势,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冷”就是冷静思考,面对现实,分析现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为了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组织了这个专题,目的在于推动我们了解遗产、亲近遗产,与遗产对话,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09,(13):16-16
中卫南长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日前,记者从2009年“文化遗产日”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周”启动仪式上获悉,中卫南长滩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行列。中卫香山乡南长滩村,是黄河进入宁夏境内第一个村庄,号称黄河第一渡。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喀斯特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和养成的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象独特、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相对保存较好。当人类意识到“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的愚昧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自己的生存状况时;当我们环顾世代相传,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遭到破坏、忽视,甚至濒于灭绝时,人们方从迷梦中警醒。在我们认识到文化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发展资本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施文化提升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茶陵是一个文化名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体体现在“红”“古”“绿”“奇”四个字上:“红”有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工农兵政府旧址、毛泽东在茶陵住室、湖口除奸遗址等红色革命资源;“古”有为镇河妖而铸造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南浦铁犀,南宋古城,以及李东阳、谭延闿、“明清四大学士”、进士碑廊等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绿”有面积13万亩、有“绿色海洋”之称的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奇”有云阳山的奇峰异峡以及潞水溶洞、秦人古洞等。我们应着力发掘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升茶陵文化,彰显文化魅力,促进茶陵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精彩纷呈的重要历史时期,而三国文化不但包括了人们对三国时期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与文化总结,也包括了历代以来以三国故事为蓝本衍生出的众多文化内涵。本文就“三国文化遗产”这一提法,从三国物质文化遗产和三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简述了当代三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并针对其保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孙丹 《北京党史》2023,(6):27-2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体现了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关系的认识,为建立文化遗产学的红色文化遗产分支学科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随着红色文化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加快构建文化遗产学中红色文化遗产分支学科和理论体系步伐,提高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在文化遗产的总体框架中,红色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在理论、制度和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迫切需要在文化遗产学中建立分支学科——红色文化遗产学,迫切需要尽快实现从“革命文物观”向“红色文化遗产观”转变。  相似文献   

18.
罗新颖 《奋斗》2002,(3):38-39
近来,在我国理论界和企业上界,“企业文化热”不断升温,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进入哈佛课堂,更显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当我们透过这热闹的景象与成功个案,对我国目前的企业文化进行冷静理性地审视与思考,就会发现,在热闹后有冷清,成功后有危机,企业文化建设中“务虚”现象的存在,制约了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部一些文化旅游景区中,文化遗产不仅正在遭遇建设性破坏,而且景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承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专家建议,在文化旅游景区应鼓励“原生态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20.
常钦 《党建文汇》2005,(10):27-27
针对眼下如火如荼的“中秋申遗”,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此举大可不必。他说,过节过的就是文化和精神内涵,而不是外在形式。“中秋申遗”,如果只在乎一个外在的名,而不去对它的精神内核去挖掘和提倡,即使申请下来也是不完整的。“中秋节本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它只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才是宝贵的。”冯骥才认为,传统节日是我们自己的认可,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人家说好了,它才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