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君 《长白学刊》2004,(5):92-94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来源于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国外留学,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30年,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做出了比中国过去任何时代知识分子更为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长期以来对农村现代化实践不断探索总结的成果,是对农村发展规律性、趋势性问题的把握,是对在农村地区长期实践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新判断,是农村发展探索的新阶段、新境界、新模式,是当今环境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突破。农村与城市如同车之双轨、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忽视,这一突破打破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单一现代化道路。论文就乡村振兴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和动力观加以阐释,从而为乡村振兴与农村就地现代化理论的丰富提供建议,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的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一场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区域现代化运动,也是一场知识分子的伟大爱国运动。乡村建设运动触及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推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为时下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知识背景的最初来源及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皛 《思想战线》2020,46(2):109
立足于乡村教师尊严和地位的现状,回顾百余年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可以看到,传统教育体系下的师道尊严在现代化初期已被逐步瓦解,现代教育体系下乡村教师地位和声望的获得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动,乡村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失衡,建基于现代教师职业伦理的师道尊严在乡村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中被消解。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教师的地位重塑,需加强政府与民间的协同互动,充分调动民间社会力量,挖掘乡土古训家风和乡贤文化元素,重塑乡村社会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与现代化关系的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视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其间有着明显的休戚相关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政策与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性,当政策的主体能客观地反映政策对象,制定出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时,作为政策客体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有效的发挥,知识分子政策和现代化进程之间就会呈现良性互动。反之,两者关系则会出现失衡。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标志着我国现代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基于改革开放百村中典型乡村的再调研,从实践层面剖析乡村治理经验,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节点上的理论准备。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实践上的重构,需要治理资源再配置,这就要遵循治理的一般规律,引入现代治理的新理念,遵循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魂"三治融合"的原则,战略层面优先规划制定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体系,决策层面打造现代乡村治理多元共建共治的实践格局,工作层面建设现代乡村治理组织协同的实践机制,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努力实现协调和谐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杨红莉 《乡音》2011,(3):38+43
中国文学与乡村的关系历来极其亲密:乡村作为文学的对象和母体存在,文学作为乡村的镜像和理想呈现。究其原因,不仅仅因为中国乡村地理空间博大,也不仅仅因为知识分  相似文献   

9.
吴爽  李哲 《桂海论丛》2023,(6):75-80
数字乡村治理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乡村的重要维度,为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提供了科技支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数字为引擎推进乡村治理转型发展,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数字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数字治理思维,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倡导多元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数字治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数字治理方式;统筹数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夯实数字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1927年以前,北碚是一个破烂的小乡场。几条小街杂乱无章、狭窄污秽。街道阴森黑暗,特别是狭窄的街中还横着一条臭水沟,满街臭气熏天。一下大雨,臭水沟堵塞,垃圾、污水四溢。让人恶心的是,北碚没有一座正规厕所,只是在场口、街口和房屋背静处埋一口大缸,上面搁两块木板,前面围以篾席,就权当厕所。紧靠嘉陵江街边的一条主街因摆放九口大尿缸,被称为"九口缸街"。这些散布在市街的大大小小近百口尿缸,成了传播疾病之地。整个乡镇没有工厂、作坊,而庙宇、烟馆和赌场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虽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现代化方面都做出了艰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仍然存在许多偏差。诸如:"现代化即西化"、"现代化即工业化"、"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现代化即否定传统"等。本文逐一剖析了这些误解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邹广文 《求索》2022,(1):15-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出了可资借鉴的方案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郭萌 《前沿》2005,2(4):9-11
现代化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曾就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未能付诸实践。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现代化目标,使中国的现代化从理论探索转化为亿万人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推向前沿,笔者在2005年即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概念也随之成为一个热词。对农村“就地现代化”的探讨面临着一个重要认识误区:混淆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城市化”、纵向历史尺度上的“现代农民”(现代化)与横向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市民”(市民化)。于是,农村“就地现代化”也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市民化”“城市化”取向的“就地现代化”。虽然也有学者坚持使用农村的“就地现代化”概念,但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来探讨“乡村振兴”也仍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按照农村“就地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因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论及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所研究的“乡村振兴”,其阵地是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是政府、主助是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自然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而不应该只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单一取向来谋划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张泽民 《新东方》2007,(3):55-58
对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人们在谈论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时,往往多涉及相关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很少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心理,这也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研究不能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心理条件作些探讨,以求有助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1992—2022年7月研究乡村教育现代化的352篇有效文献开展系统性可视化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各年文献发表量整体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且阶段性研究热点紧密联系国家政策与实践。现有研究强调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协同发展的“系统性”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离不开学校、教师等的持续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展望未来,可以从深化和拓展研究深度、研究广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推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本来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方向性.但是,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农村未来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思维习惯,不仅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乡村振兴研究,而且也事实上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决策.在理论上把本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暂时化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化的等待期,在实践上则在发展决策中产生了工业园区化泛化的问题,以至于鬼城鬼村涌现.于是,笔者特别梳理了学界对就地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以此强调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乡村如何振兴的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包括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就地化.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应该按照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助为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则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9.
姚志学 《政策》2000,(1):42-43
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已经走过了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5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7.7%的速度递增,而同期世界平均速度仅为3%左右;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增至71岁;生活水平由贫困、温饱迈向小康。中国已成为繁荣昌盛的初步工业化国家。这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空前的新纪录。更可贵的是,我国已探索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其他现代化模式比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性,两者逻辑耦合具有学理基础和现实基础,分析其学理性和现实性,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发展的城乡关系理论、共享理论、小农经济理论三大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依然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有待提升以及城乡差距较大三大问题,对此,需要激发人才活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兴盛乡村优秀文化,打造淳朴文明乡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