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萨苏 《公民与法治》2011,(12):40-41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人物。在《笑傲江湖》一书比武孤山梅庄一节中,他写过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来形容令狐冲与“一字电剑”丁坚之战。金庸先生解释丁坚到梅庄为仆役十年的原因时说:“当年丁坚乃是败在一个盲眼独行大盗手下,只因对手眼盲,听声辨形,这一字电剑的慑人声势便无所施其技。”这个大盗“逼得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幸得江南四友出手相救解困,他才投身梅庄,甘为厮役”。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周文,十分关注被损害者群体的生活与命运。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川康社会,非常熟悉川康士兵和军阀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后来,这些川康下层人成了周文小说描写的对象,比如《雪地》、《山坡上》、《山坡下》、《第三生命》、《茶包》等。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川康社会被损害者群体的心理和生存方式,并且,丰富了周文小说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一、他突破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禁区,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性为中心题材进行创作,其目的是在批判现代文明的罪恶,探索和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包含鲜明的社会、政治主题。二、劳伦斯的小说美学是平衡美学。他揭示了性爱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内在的人性两极的活动变化过程,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冲突而和谐地统一的。三、劳伦斯丰富、发展了小说中的象征艺术,象征不仅是手法与技巧,也是主题性、结构性的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哈代小说的历史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赞扬和向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他的这一思想倾向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游苔莎和淑等重要人物形象的身上,他的小说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进展与英国古老的历史化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对基督教化中传统的贞操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他把民俗化与他的小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民俗化现象常常影响到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克里斯托弗·琼斯·博伊斯泄露机密案曾轰动一时。他因将间谍卫星情报和其他机密卖给苏联,而锒铛入狱。之后,他又越狱逃跑长达19个月,并试图架机飞往苏联。他的事件后来被写成小说,搬上银幕,他也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语言的审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丰满与否,直接取决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否准确传译人物语言便成了小说翻译的关键。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审美等值的原则努力再现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眷恋旧传统的自然流露──评福克纳的两篇小说汪海如威廉·福克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为美国和世界文坛贡献了一套“约克纳帕塌法世系”。从这套包括十五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六百多人物的世系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南方二百年来各个社会阶层的浮沉变迁。在这套世系中...  相似文献   

8.
一冯特在近代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采取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创建“新心理学”的第一人。他的“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仅对当时德国心理学界、生理学界、哲学界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心理学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他积极倡导的用实验方法处理心理活动问题,创设心理实验室,建立  相似文献   

9.
我国短篇小说源远流长,十分讲究情节的曲折,但许多作品往往偏重于人物外在动作的描写,忽视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探索。五四时期,鲁迅第一个以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他的小说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十分重视洞察和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经络和灵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深深地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意识.从自然环境上来看,康拉德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背井离乡,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域之中,从社会环境上来看,康拉德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与社会相脱节,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用拉康的主体理论,从语言、自然、社会等方面对康拉德小说中的孤独意识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其小说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永 《金陵法律评论》2003,4(4):111-117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劼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可以将小说的伦理效应和真实作者的伦理责任区分开来,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由此显示出它在小说叙事伦理中的重要性。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一般是伦理先行,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兼有伦理先行和道德后觉,前者的伦理是规范伦理,后者的伦理主要是德性伦理;在人物和伦理关系的把握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来规范人物,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人物来显示伦理;在情节和伦理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隐含作者让伦理笼罩情节,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则让情节折射伦理。  相似文献   

13.
<正>作家海剑透过不断向人性深处探索的叙事,给所有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给所有人物非理性的行为以贴近生活逻辑的动机解释,使得这些人物激烈的情爱冲突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都变得合乎情理了……一作为法律人、检察官的作家海剑,在其近几年的小说和剧本创作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和人性幽微的深层次把控都颇见功力。从海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定找到你》不难看出,作家的笔触已经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往立足历史和阶级斗争层面的宏大叙事,转而对法律问题和法律意识的文学化书写进行了一种重构:从理性转向情感的复归,从人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流变着手描写法律与生活、法律与人的深刻互动关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宗旨,舍弃了作家之前常用的阶级斗争视角和社会历史宏大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走近王赤峰     
王赤峰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接近的显赫人物。之所以写下这个标题,是因为他终日在纪检监察岗位上忙碌,经常到基层办案,很难在机关中见到他。用他的话说:“我来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监察处工作四五年了,但机关里认识我的人并不多。”记者在接触王赤峰之前,关于他忘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孙东升 《政府法制》2011,(23):15-15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学著作,郭嘉就是他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1959年,他多次推荐党的。高级干部读《郭嘉传》,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进而引出谈“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工作方法的一番话来。  相似文献   

16.
自从楚接舆见孔子以来,“狂者”以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闻名于世。“狂者”既有勇于进取,不同俗流之意,又在一些人眼中有傲慢无礼,不易相处之意。一个人既被称为“狂者”,这两种情况总会兼而有之。今天,在古楚国境内,在湖北京山县,也有一个被人称为“狂者”的当地著名人物——京山县律师事务所主任邓年秀。说起邓年秀,也是湖北律师界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今年五十有七,是恢复律师制度来最早从事律师工作的律师之一,是律师界的老先进,也是那批律师中仍然在律师事务所主任位置上继续操劳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责老”。他被称为“狂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霍桑在他的小说《红字》中通过对海斯特及丁梅斯代尔的外表及性格分析来说明霍桑这一清教家庭中的一员对清教严苛不宽容和虚伪本质的嘲讽。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他的活动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诉讼活动期间,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反过来又会影响他的诉讼活动。因此,如何把握当事人的心理,采取妥善措施对其施加影响,使其在诉讼活动中形成愿意如实反映案件事实,能以有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判断是非的心理状态,是摆在审判人员面  相似文献   

19.
鲁迅独特的叙述语言构筑了特殊的情节模式 :受事者 被吃 ,从而使得情节弱化成为可能。同时 ,他或突出叙述人的作用 ,强化叙述动作 ,或直接运用场景转换 ,有力地支撑了小说的结构。他的描写语言透视人物的内心 ,着力于“显示灵魂的深”,展示了深刻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20.
董廷廷 《法制与社会》2011,(35):190-191
铁凝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以符号化的人物、物品和情境反映了现代社会语境,折射出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和隔离,本丈从布迪厄的阶层品味、象征性权力和文化再生产等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符号及情境的象征意义,阐述了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区隔的存在及其固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