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提高政府 运作效率的八大课题,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分析手段从多角度来审 视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提高政府 运作效率的八大课题,通过引入一些新的分析手段从多角度来审 视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关系运作”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侵蚀政策执行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破坏正常的政策执行机制、扭曲政策执行应有的社会心理基础、异化政策执行者的职责和加剧政策资源的分配不公等方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还原“关系”的本来面目,通过设置立体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破除科层制度的封闭性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和公民政治文化等措施,来治理“关系运作”对政策执行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日趋激烈的地区发展竞争中,地方政府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对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实力和地位的作用日益明显。这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由我国目前的特殊性决定的,即市场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丈试图从界定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原则入手,探讨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5.
当前,地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要科学定位,否则将直接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天津市河西区政府打服务牌的目标指向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和为基层单位服务.打好服务牌既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途径之一,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服务牌的思路要贯彻到各项重要决策中,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务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到去年年底,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结束,基本实现了职能的转换和裁减一半人员的目标,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树立了榜样,但中央政府公务员的人数和地方政府公务员人数相比毕竟只占少数,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也表明改革越向下,阻力也就越大,改革愈不彻底。同时,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许多方法并不适用于地方,这些都说明政府机构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和设想能否实现,能否走出以往机构改革所未能走出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还是一个未知数,成功与否主要仍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随着“三讲”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地…  相似文献   

8.
匡自明  韦锋 《学习论坛》2007,23(6):46-49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是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地方政府权力的行使受其权限的制约,包括地方政府权力行使的法定地域范围和事务范围。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其职权大小和权限范围是不同的,地方政府权力必定要在配置的基础上行使和运作。由于中国长期形成了以“条条”为主导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内部权力设置并不科学,从而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重构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法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政府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地方政府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研究视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政府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能力总量、能力结构,制度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法治化程度不高,能力结构还不合理等。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体制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监督与制约,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政府监管体系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执行力、监管流程和监管体系上都存在问题,即注重审批的监管理念缺乏科学性,主观随意的监管方式缺乏规范性,无力偏差的监管执行缺乏实效性,预警弱化的监管流程缺乏前瞻性和权责混淆的监管体系缺乏有序性。究其原因,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规则淡化的地域文化诱导,重权力的官本位思想束缚以及无序紊乱的归口监管体制。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强行政引导建设、完善事前预警系统、明确"三张清单"制度和落实依法监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共性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的公共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政府是接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公共权力组织,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作为政府公共性理念的核心,对其探讨已进行了上千年,但其发展历程并不平坦,受到了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挤压,权力私有、官位垄断、专制统治等是其最好的注脚。本文所做的就是对政府公共性理念思维演进历程的梳理,以期为从源头上找寻政府的本真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政府改革与治理运动提供基础性的学理视角。  相似文献   

12.
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与组织网络三要素构成了理解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社会基础重要视角,是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一种有效政治资源,而政治秩序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社会资本培育的向度。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世南 《学习论坛》2007,23(4):40-43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公众利益,政府作为维护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在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治理战略。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克服在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失灵”现象,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意识和高超的环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行为与民间企业的成长——温州的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形成的关键在于理性的经济主体的形成.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民间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出现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离不开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从温州的实例来看,政府为民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创设了多方面的条件,政府的作用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及时找准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对劳动关系实行必要的干预,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总结、借鉴中外政府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和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支持组建强有力的工会,将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这是今后政府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应该着力履行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信用的构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信用许多方式中,政府信用至关重要。如果政府信用失缺,就会大大降低企业讲信用的积极性,极易造成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必然引起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危机,从而动摇政府的统治基础,导致政府干预的失灵。因此,如何构筑政府信用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重要尺度。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建立起公正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和随意性,也无法承担起维护社会公正的重任。作为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政府理应承担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责任。政府要在树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推进制度公正以及集聚社会资本等方面来推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永炎  陈成才 《探索》2001,(4):54-57
本文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的地方政府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制度体系的协调更新,有利于制度运作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指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行为偏差.因此,必须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加以调整,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三者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才能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它既不同于传统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执行力,也不同于党的执政能力。政府执行力受到包括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资源、执行环境、执行手段、执行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提升政府执行力,必须强化“软件”建设,同时提供“硬件”支持。  相似文献   

20.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具有很大的危害,使政府行政的合法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的深层利益原因与助长这一行为的现行体制缺陷。参考信息经济学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论述,本文主张从行为鉴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行为惩罚机制三个方面相互配套,构成遏制地方政府虚假治理行为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