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湟源县城郊、申中等乡的成年羊感染双腔吸虫病达100%,经鉴定是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和扁体双腔吸虫(D.Platynosomum)。为了筛选理想的防、治药物,进行了试验. 试验药物 用硝羟碘苄腈(Dovenix),是一种含25%Nitroxynil的注射剂,呈深桔红色,每瓶装250ml,为法国罗纳梅里厄研究所研制,由刘文道、李闻提供。 试验方法 按羊只体重、膘情、虫卵多少分为3组,每组4只。第1组为15mg/kg体重剂量组、第2组为10mg/kg体重剂量组、第3组为不投药对照组。按确定的剂量颈侧部1次皮下注射,注射后经14天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全部绵羊按原检查方法进行复检虫卵递减情况。  相似文献   

2.
寄生于牛羊肝脏中的双腔吸虫(Dicrocoelium),不但广布于世界各地,而且常常引起羊只的大批死亡。因此,它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蠕虫学者们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牛羊肝脏中寄生的双腔吸虫的种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矛形双腔吸虫的一类扁体型双腔吸虫的形态学和生物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些新种,但仍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有些动物园对观赏动物的寄生虫作了初步调查,并进行药物驱虫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部分驱虫药物在野生动物体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谨供参考。 (一)抗吸虫药物 寄生于野生动物的吸虫种类很多,其中以片形吸虫、并殖吸虫和槽  相似文献   

4.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085年第3期刊登的《浙江家鸭体内发现谢氏平体吸虫》一文(以下称张文)后,认为原作者可能把虫种鉴定错了。 谢氏平体吸虫(Hyptiasmus theodori Wit,1928)是寄生于家鸭鼻腔、鼻窦内的大型吸虫,它具有平体属(Hyptiasm Kossack,1911)的所有特征:生殖腺位于虫体后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卵巢位于两睾之间或与后睾同一水平;卵黄腺在肠联合处也形成联合;子宫曲超越肠支外侧达体边缘等等。同时也具有它自己独有的特征:肠支起始部很窄,而后逐渐  相似文献   

5.
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的粗状原背吸虫[Prohyptiasmus robustus(Stossich,1902)Witenberg,1923]最早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的潜鸭、豆雁、灰雁、家鸭内。1974~1977年我们在进行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畜禽寄生虫调查时,曾在四个县的禽体中采得一种大型吸虫标本,经研究鉴定为粗状原背吸虫。此属在我国是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对各种淡水鱼类寄生吸虫囊蚴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证实十多种鱼体内都不同程度的寄生多种囊蚴。为对其鉴别,用部分囊蚴感染鸡、鸭、鹌鹑、兔,获得对体属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台湾次睾吸虫、宜春次睾吸虫成虫。其中宜春次睾吸虫为新种,其他虫种为江西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驱牛胰吸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吸虫(Euryttrema)是危害我国牛羊比较严重的寄生虫之一,有的旗(县)和牧场感染率高达90%,一只牛羊体内寄生虫体数千条,造成牛羊消瘦、水肿、死亡。 过去治疗方法一直未很好解决,血防_(846)(即六氯对二甲苯)治疗虽然有相当效果;但剂量大,方法比较麻烦,临床大群应用还有一定困难。我们于1980~82年应用吡喹酮(Praz-iguantel)驱牛羊胰吸虫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驱牛胰吸虫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80年我们从云南德宏州的芒市、梁河等地,收集到一种寄生于马体结肠内的吸虫,经鉴定为Gastradiscus Secundus Looss:1907。由于此种吸虫在我国家畜体内尚属首次发现,故作报道。 本种吸虫形态简述如下: 虫体为圆形或椭圆形,长5~7.4毫米,宽为3.2~4.5毫米,虫体分为前后两部,体前部约为锥状,长1.2~1.3毫米,前三分之一具有许多小棘,体其余部分为盘状。体边缘向腹面包卷,腹部表面被覆以许多小乳头,乳头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保山鹿场死亡的马鹿尸体内收集到三种吸虫,经鉴定为扩展巨腹盘吸虫,弯肠殖盘吸虫和长裴策吸虫(Fischoederius elongatus)。前两种吸虫在马鹿体内发现尚属首次,特报道如下: (一)扩展腹盘吸虫(Gigantocotyle explanatum,Creplin 1947)  相似文献   

10.
1978年,国外一艘远洋轮船船员从非洲带来1只青猴(Cercocebus torquatus,英文名Whi-te-collared Mangabey),送上海动物园饲养。该猴来园后,体况一直很好,但在1988年6月9日患病死亡。经解剖发现胰脏表面胰管内有吸虫寄生。虫体经压片固定,盐酸卡红染色,鉴定为锯齿布罗登吸虫(Brodenia serrata),隶属双腔科(Dicrocoeliidae)莱颇亚科(Leipertrema-tinae)。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裘明华(1957)、浅田顺一(1942)分别在上海和吉林的狗肠道内发现斜睾属的马氏斜睾吸虫(plagiorchis ma-ssino Petrov et Tichonov,1927)和鼠斜睾吸虫(P.muris Tanabe,1922)。1988年6月,笔者从河南农业大学的4只八哥(Acridotherescriststellus Linne)雏的小肠内共检获虫体427条,鉴定为巨睾斜睾吸虫(P.megalorchis Rees,1952),该种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八哥为此虫的终末宿主新纪录。(一)虫体活力 从刚死亡八哥的小肠中检获的虫体,在生理盐水中可伸缩运动。伸时体延长变薄;缩时体变短厚。死鸟在4℃条件下放置2~3天后,所检虫体在22℃生理盐水中仍有半数以上可伸缩活动,表明该虫体在4℃条件下的死鸟体内可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12.
阔盘吸虫(Eurytrema Looss,1907)分布广泛,对牛羊猪驼等家畜及人体危害严重。1983年进行全区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时,对部分地、县采集的虫体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初步认定寄生于广西牛羊胰脏胰管中的阔盘属吸虫有胰阔盘吸虫(E.pancrceatie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枝睾阔盘吸虫、圆睾阔盘吸虫和广西阔盘吸虫新种共5种,前两种已有过名录  相似文献   

13.
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Bhalerao 1942)Ruiz1946]属背孔科Notoco-tylidae列叶属Ogmocotyle,为寄生于动物小肠内的小型吸虫。Price(1954)在美国动物园小熊猫体内发现印度列叶吸虫。邬捷(1959、1960、1982)在国内的小熊猫体内首先报告印度列叶吸虫及其病例。叶钟灼(1984)报告在对一小熊猫尸解中,收集印度对叶吸虫18600多条。我们对小熊猫寄生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印度列叶吸虫等6种寄生虫,均为主要致病性寄生虫,因此,我们对印度列叶吸虫用吡喹酮进行了驱虫试验。  相似文献   

14.
旨在筛选出肝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拓展诊断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靶点。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从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中筛选出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特异性抗原基因,并连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计获得了18个阳性克隆。通过候选抗原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肝片吸虫假定蛋白D915_000758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cDNA全长为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成功扩增出该特异性抗原基因,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ET-Fh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2 ku;Western-blot证明该重组蛋白可以被肝片吸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结果提示,假定蛋白D915_000758可作为潜在的肝片吸虫病诊断候选抗原,应用于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诊断技术中。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绝大多数羊群均感染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经调查前者染感率为10%~84%(平均43.9%),后者为8%~92%(平均33.5%)。以感染比较严重的突泉双城水库羊队的放牧地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山区此二吸虫的贝类宿主是枝小丽螺(Canesella virgo)。山上采获的蜗牛不多,胰阔盘吸虫感染率为6.18%,中华双腔吸虫为11.29%。山下草场蜗牛密度大,它们感染分别为2.8%和6.03%。胰阔盘吸虫昆虫宿主中华草螽(Conocephalus chinensis)主要捕获于山下草场,感染率为5.26%;中华双腔吸虫的昆虫宿主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山上的1965只蚂蚁中检出144粒本吸虫囊蚴,山下草场397只蚂蚁中检出4751粒本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6.
Ras家族相关蛋白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组成蛋白,在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片吸虫的Ras家族蛋白基因(Fg Rap1)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Fg Rap1进行克隆、表达、序列分析及免疫反应性评价。根据肝片吸虫的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设计肝片吸虫Ras家族蛋白基因引物,以大片吸虫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Fg Rap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鉴定;然后构建p ET-SUMO-Fg Rap1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对纯化的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大片吸虫Fg Rap1基因大小为648 bp,编码215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含有9个亲水区,但无跨膜区,有6个α螺旋、8个β折叠、2个较长的β转角、1个较长的无规则卷曲和8个主要的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Fg Rap1蛋白为包涵体表达,用大片吸虫排泄分泌抗原免疫家兔的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本研究首次克隆并鉴定了大片吸虫Ras家族蛋白基因,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该蛋白是潜在的大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7.
1974年10月我们在大理州下关市冷冻厂检查绵、山羊胰脏,发现有三种吸虫寄生。它们是阔盘属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 1889)Looss,1907;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 Chin,1965;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Giard et Billet,1892)Looss,1907。其中腔阔盘吸虫系云南首次记录,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8.
猕猴瓦特松吸虫(Watsonius macaci)隶属重盘科(Diplodiscidae)、瓦特松亚科(W-atsoniinae)、瓦特松属(Watsonius),系Ko-bsyashi,1921年在日本猕猴(Macaca mulat-ta)体内发现,定名为猕猴瓦特松吸虫(Watso-nius macaci)。作者于1992年10月在云南一只食蟹猴(Macaca irus)尸体肠道内发现有大量吸虫寄生,鉴定为猕猴瓦特松吸虫(Watsonius  相似文献   

19.
片形吸虫线粒体nad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来自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的片形吸虫分离株在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以pnad1序列进行种系发育研究,利用PCR扩增了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片形吸虫分离株的pnad1序列并与GenBankTM中片形吸虫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进行了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片形吸虫样品的pnad1序列长度均为446 bp,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肝片吸虫分离株与GenBankTM公布的肝片吸虫相应序列的种内变异为0.2%~0.7%,0.2%~0.9%,0.9%~2.0%,0.2%~0.9%;中国及尼日尔大片吸虫分离株与已报道的大片吸虫相应序列的种内变异为1.8%~2.7%,1.8%~3.4%;中国中间型虫株与中国及尼日尔大片吸虫分离株以及网上报道的大片吸虫的序列差异为5.6%~6.3%,5.6%~7.8%,5.7%~8.1%.中间型片形吸虫在遗传学上介于大片吸虫与肝片吸虫之间,但与大片吸虫的遗传关系更近.表明,片形吸虫pnad1序列可作为种间鉴定及种内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在中国的确存在中间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20.
程氏鸟毕吸虫(Ornithobilharzia Cheni Hsii et gang,1957)属于裂体科 Schistosomatidae,Looss,1899)鸟毕属(Ornithobilharzia,Odhener,1912)的血吸虫。许绶泰等(1957)在我国甘肃省、银川市、平罗县及灵武县首次发现并报道本吸虫是严重危害家畜的一种寄生虫,其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后产生皮炎。1982年作者在广东省翁源县第一次发现。关于鸟毕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很少,对本吸虫的超微结构及其对宿主引起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均未有报道。作者于1982年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