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国家是自威斯特法利亚合约以来组织人类政治生活的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治共同体形式,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和法理论证。当今世界,"历史终结"的断言和人类进入"后民族国家"时代的论断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的活跃又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民族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在可预见的未来,民族国家仍是安排人类政治生活的最主要的政治共同体形式。民族主义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一方面,民族主义通过对"自我"与"他者"的认同与区分来凝聚和团结本国人民和本民族成员,发挥了政治黏合剂的功能;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又可能激发狭隘的排外倾向,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冲突甚至战争。认识到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现代性生长之间的关联,承认其现代性的面向,同时寻求调和、冲抵民族主义内在的狭隘倾向,是现代中国民族构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35年下半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对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运动的发起、推进到运动方向调整的不同阶段,北京大学进步学生经历了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加的转变,其重要性逐渐凸显,并在运动后期成为核心力量之一。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北大校内的党团组织得到恢复,并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而北大学生也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为北大进步学生参与"一二·九"运动准备了条件。在"一二·九"运动的两次重要游行活动中,北大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组织,从运动边缘走到运动中心。运动后期,在北大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大校内的进步学生组织及时调整了学生工作方向,推动学生工作走向青年化、学生化,团结了更多北大师生,为动员青年参与全面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有关社会运动的既有研究采取的是一种"类型—回应"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对社会运动的应对方式与应对风格。但实际上,基于对国家内部复杂性的认知,将国家、执行者和社会运动三方纳入分析框架,观察国家的宏观背景和行为者的微观互动如何共同塑造国家行为这样一种中层视角更能良好地描述社会运动中的国家行为,更有益于通过经验研究寻找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由此,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6.
正30岁之前王楠是乒乓球奥运冠军,30岁之后她是"国球舍"的创始人。不曾想,而立之年会成为王楠人生的分水岭。离开赛场并不意味着人生落幕,王楠走上了创业之路,职业变了,场地变了,但不变的是,多年体育竞技所留在她骨子里的拼搏和坚韧。从7岁开始打球的王楠,一直生活在运动队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比赛,她的世界里只有乒乓球。王楠在运动生涯中拿了24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分析此问题之前,对诸如"民族"、"认同"这样使用普及、歧义丛生的词汇进行概念辨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冲突论"、"和谐共生论"等观点。其中,和谐共生理念更加符合多民族国家的长远目标,而构建现代公民身份就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1918年1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相遇。立足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北大,陈李二人并肩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面,孜孜探索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之路,共同成为中国最早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20年1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开北京南下,由此谱写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通讯员苏桂荣)7月10—17日,2017年第六届"百名博士防城港行"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27所知名高校的170名在读博士、硕士生齐聚防城港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和为期1-3个月的挂职锻炼。今年"百名博士防城港行"活动将更加聚焦防城港市边海经济带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在继续开展好原有的科技服务、挂职锻炼、教授工作站  相似文献   

10.
何孟雄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他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酃县中村乡,十七岁时就投入毛泽东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的民主革命运动中。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1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受组织委托赴京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