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GenBank中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Ts43)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管家基因18 SrRNA为内参基因,对旋毛虫总RNA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计算Ts43基因的表达量,建立检测旋毛虫Ts43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旋毛虫不同寄生时期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旋毛虫Ts43基因在各寄生时期均有表达,成虫和新生幼虫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其他寄生时期的虫体低,该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8 d开始逐渐上升,于感染后第30 d达到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感染后第58 d的虫体Ts43基因表达水平仍高于成虫和新生幼虫.结果表明,Ts43基因的表达与保姆细胞的形成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SDS裂解液配合蛋白酶K方法从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囊前期幼虫、肌幼虫、成虫)虫体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49 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埃希氏菌TG1。用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BamHⅠ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的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 kuES抗原基因大小为948 bp,基因的保守性很强,序列同源性比较高,不同发育时期之间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旋毛虫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功能,通过电转法将dsRNA导入旋毛虫体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经dsRNA-TsKaSPI电转法处理后肌幼虫TsKaSPI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肌幼虫存活的影响。将dsRNA导入后的幼虫经口接种小鼠,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幼虫存活、发育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经30μg/mL dsRNA电转处理后TsKaSPI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别降低63.36%和69.24%(P0.05)。TsKaSPI基因在dsRNA-TsKaSPI转入肌幼虫后第1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第2和第3天仍处于较低的水平。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61%、58%、52%(P0.05)。将dsRNA电转处理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6 d肠道成虫和35 d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36.22%和31.87%。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感染小鼠收集到的雌虫新生幼虫量分别为49.20±5.93、49.40±4.62、50.80±4.32(P0.05)。结果表明,dsRNA可明显抑制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及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存活和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旋毛虫肠道期肌幼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的诊断特性,利用ELISA方法,以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并以旋毛虫感染早期肠道6 h幼虫ES抗原作为阳性对照,用不同旋毛虫感染剂量、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为一抗,检测血清中抗旋毛虫Ig G抗体的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Ig G抗体消长规律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鉴定该基因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时的敏感性及诊断效果。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感染和高剂量感染时,该基因重组抗原分别从感染后第10天和第8天起可以稳定地检测出抗旋毛虫Ig G抗体;在感染后第11天至第45天一直呈"波峰波谷"式并维持较高水平;感染早期(第15~45天)低剂量感染组的Ig 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由此推断,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特性,尤其对低剂量早期感染的诊断效果更佳,并推测该基因极有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应用前景和生物学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成虫及新生幼虫可溶性抗原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窦兰清,李春鲜,史晓红,朱兴全,石磊,牛炳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16)关于旋毛虫抗原生化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取材相对容易、制备成本较低的肌幼虫可溶性抗原,而对...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酶(TsTRE)和海藻糖在抵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将旋毛虫肌幼虫置于37℃环境中培养1 h后,移至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通过qRT-PCR方法筛选出最佳胁迫温度,再在最佳胁迫温度下,应用q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TsTRE的基因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TsTRE活性,用蒽酮比色法检测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TsTRE在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最佳胁迫温度4℃下,可引起TsTRE基因转录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和酶活性显著下降,均在1 h时达到最低值,其分别下降约64.96%、68.89%和36.98%(P<0.01),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TsTRE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整体呈“W”型趋势;而海藻糖含量则与之相反,呈“M”型趋势,在3 h达到最高值(P<0.01),约是对照组的1.6倍;TsTRE主要分布于旋毛虫肌幼虫全身表皮、中肠、后肠及生殖原基内,且低温处理组较对照组诱导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减弱(P<0.01)。以上研究揭示,在低温胁迫下,旋毛虫肌...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旋毛虫排泄/分泌产物中TspE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评估其作为候选诊断抗原的价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TspE1基因(GenBank登录号KP757896.2)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等进行预测分析。进一步将TspE1基因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中,经诱导表达后采用His标签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纯化后获得的重组TspE1蛋白大小约36 ku。利用重组TspE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与不同时期的旋毛虫排泄/分泌产物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宿主30 h、3 d、6 d的旋毛虫以及肌幼虫的排泄/分泌产物中均检测出TspE1蛋白。本研究中所制备的重组TspE1蛋白能够与旋毛虫感染后第14天到第280天的猪阳性血清呈现出特异性条带,进一步证明TspE1蛋白是旋毛虫感染宿主过程中较早暴露的强抗原性蛋白质。本研究为后续旋毛虫早期诊断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脾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将一定量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小鼠,感染剂量为每只300条肌幼虫,并设立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第7、15、25、35、50天处死小鼠取脾,用免疫磁珠分选CD11c+树突状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DO、IL-10、IFN-γ...  相似文献   

9.
以旋毛虫感染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旋毛虫3日龄成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将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所得c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克隆Zh68 cDNA全长为1 372 bp,含有1个1 287 bp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由42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理论分子质量为47.5 ku,等电点为8.45.SMART分析表明,1~18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37~277位氨基酸为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类结构域,其中His88、Asp142、Ser233为催化中心的3个主要氨基酸残基,78~80位氨基酸为N-糖基化位点(NCS),另外还有6个保守的Cys形成二硫键.BLASTn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其他生物丝氨酸蛋白酶的基因序列无明显的同源性,为1个新的cDNA分子.BLASTp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与丝氨酸蛋白酶的同源性为30%左右.Southern-blot杂交表明,此基因在旋毛虫基因组中属于多基因家族,具有基因多态性.cDNA的PCR结果表明,此基因在旋毛虫肌幼虫、新生幼虫及成虫期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结果表明感染后第1天开始出现成虫,一直持续到感染后第28天。第10天成虫回收率最高达96.67%。雌雄成虫比为2:1左右。成虫的平均大小:雄虫为1.13~1.64×0.04~0.06mm,雌虫为3.20~3.60×0.05~0.06mm。最迟感染后第17天开始出现卷曲的肌幼虫,第21天幼虫开始包囊化。第28天幼虫回收率达高峰。每克横纹肌平均荷虫量为11200条,每条饲喂的幼虫可产生448条幼虫。研究结果提示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