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两家在处理社会关系上的核心思想,两者都是不同于一己私爱的普遍之爱。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体论根据和道德行为的动机上却很不相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儒家的"仁爱"道德实践性优于墨家的"兼爱"。  相似文献   

2.
陈曦  张利国 《法制与社会》2011,(10):281-282
墨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所主张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在当时抑或现代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儒家之"仁爱"思想,它始终坚持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建立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墨子以"兼爱"学说为中心的道德观,对我国道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弘扬墨子的社会关系"兼爱"论,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墨子在先秦时期是同儒家创始人孔子齐名的人物,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但其思想的内涵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本文着重从政治经济学中社会生产活动这一角度分析墨子的经济思想,并指出了墨子的经济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精髓,尤其是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他的以民为本、中庸之道、内仁外礼、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等观点都对后世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腾  马作武 《法学评论》2014,(3):175-182
墨子学儒者之业而自创学说,以兼爱为根本,以平等为宗旨,曾构建一个"非儒"的墨学体系。而后墨学式微,学人或尊儒辟墨,或视墨同儒,排抑消解墨学之平等思想。细绎其旨,墨子高倡"兼以易别",阐发一种异于儒家"仁爱"的"兼爱"论:兼交并举、爱利一体,表达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类对等关系与平等法则;有见于齐、独僈等差,强调的是现实等差语境中的社会平等理念。以"兼爱"为本,纲举而目张,墨学体系沿"法仪"观将其平等哲学投射于各个环节,显现为一种平等的制度精神。"非命"、"节用"、"尚贤"、"明鬼"诸论,均拢合于墨学的平等法则。  相似文献   

7.
赵建文 《法学研究》1996,(2):132-134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对其弟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受非攻。”墨子在两千多年前为克服武装侵略及其他侵犯国家和个人权利的现象而提出的关于“兼爱非攻”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是国际法的“理论先导”。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在以展望二十一世纪为题的对话中,高度评价了墨子的思想。汤因比认为:“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孔子"仁爱"的思想,西方有基督教"博爱"的情怀,这两大影响世界的精神体系都引导人们去"爱"。"爱"是存在于"法"之外的人类秩序体系,它温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德”不仅是统治国家的一种方针,而且还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资格、品质。在周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成了联系“天”和人间的重要枢纽。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仁政”学说,进一步继承了周公“重德”、“明德慎罚”的思想。 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 孔子从“礼治”出发,不遗余力地进行道德说教,提倡“仁者爱人”,要求“克己复礼”。他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如虎”;反对人殉,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博施于民”等,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爱民思  相似文献   

12.
程文亮 《法制与社会》2011,(15):247-247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一个人在社会环境里行事做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本文指出重温与借鉴、继承与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15.
崔楠 《政法论丛》2007,(1):68-73
虽然中国传统社会与恢复性司法两者都倡导仁爱待人、和谐相处,提倡采用调解等非正式的手段化解矛盾冲突,但却有本质的不同:恢复性司法建立于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以权利为本位,以法为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中国传统社会却建立于“爱有差等”的等级观念之上,以义务为本位,侵蚀权利,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仁爱思想是世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至今饱含巨大伦理价值优势,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调整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塑造道德行为有巨大意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人。他当过木匠,其技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据说他学过“儒者之业”,受过“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的主张不切合实际,“足以丧天下”,所以他抛弃儒家而另创立了墨家学派,成为孔子思想的叛逆者。墨子和墨家学派,代表当时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在先秦诸子中,唯有墨子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的理论学说的思想家。因此,深入研究墨子的学说包括他的法律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有无法律思想?对这一问题,法律思想史界存在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论者认为,孔子有法律思想;也有个別论者认为:“孔子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法律思想。”(程天权:《孔子法律思想立疑》《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后者认为:“我们既看不到他(指孔子。笔者注)对法律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有什么见解,又没见过他对立法提出过什么原则,对于法律如何为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孔子没有提出过任何理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  相似文献   

19.
按中国文化来讲,圣人都是长寿的,庄子活了83岁,孟子活了84岁,墨子活了92岁,为什么孔子才活了73岁呢?这是因为第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只活了32岁,在孔子71岁的时候死了,这件事对孔子打击非常大。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弟子里面哪一个最好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代东西方伟大思想家的代表,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两者在思想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从哲学王治国与贤人治国的思想、法的思想、正义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有利于我们能更好的、正确的理解两位智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