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恩柱 《法制博览》2010,(13):35-35
满族人在周朝时以“繁矢石弩”向中原王朝纳贡,那时并不自大,入主中原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后来的所谓自大。滋生自大的情绪,是在清王朝彻底巩固了政权的时日,尤其出现所谓的“盛世”景象之后。满族人以一个军人数量、社会人口和疆域远远不及明朝,并且政治经济文化都谈不上发达的少数民族打败不可一世的汉族统治者,建立王朝并且做得稳稳当当,还出现了“盛世”,自大一下也是常情。康熙认为,  相似文献   

2.
岳南 《法制博览》2008,(9):40-42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个王朝,自开国皇帝刘邦始,至更始帝刘玄终,除个别皇帝外,都在陕西塬上修建了大规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皇陵几乎无一逃脱被盗掘的命运。民间小规模的盗掘自不必说,单是大规模的被盗,就有不少。如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西汉诸帝陵悉被发掘,而最著名的就是号称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赫赫武功的汉武帝之茂陵。这座西汉最大规模的皇陵,仅有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就有五次。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7):16-16
中国人最应弄明白的一个词便是“中国”。“中国”的古意是啥?“中国”的英译China究竟源出哪?这大概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翻阅《四书五经》可见《尚书·梓材》有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应该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三千年前便有之,但自夏、商、周直至明清,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具有"冲、渊、湛"三种特征,拥有玄德。它法自然,要求奉行自然无为与不争主义的具体原则。涉及到实际政治中,这些原则体现为大战略内涵的国内、外层面:对内,统治者应该行无为之政,令民众自由富足;对外,处下不争,同时奉行"慈"的精神,不轻启战端。在历史上,自然无为与不争主义的大战略精神在西汉、唐及北宋被加以贯彻,产生了雄强与文弱两种不同的政治结果。老子的大战略思想可以使一个王朝在弱势中,通过休养生息,变强变大,但并不能提供强大后积极进取的哲学,换言之,它提供的"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方案,不能满足强大王朝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名称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以天下观念为核心的王朝时期(191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将"中国"正式、长期和稳定地作为自己国家的名称,而是以王朝的名称代替国家的名称。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民族国家意识兴起后,作为民族主义主观构建过程的最终结果,"中国"才凝结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家名称,构成了中国人对其身份的认同。然而,用民族主义叙述中国身份认同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与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欧洲民主意识先于民族主义产生,而中国却走向了其反面,同时,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且中国回归了大一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并没有因为国名的确定而实现向一个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中国是一个"未完成"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法制博览》2008,(7):52-53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尽沧桑,其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数十个或强盛或衰弱的王朝,以及数以百计或满腹韬略或平平庸庸甚至江山尽失的帝王。 其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宋朝,以其瑰丽的文化、灿烂的艺术、繁荣的经济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前三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帝国、汉帝国以及唐帝国。  相似文献   

7.
《法制博览》2009,(13):56-57
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奠过于当众裸露女性的身体。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裸体为耻了,掠去女性的衣服,使其一丝不挂,这就是贬低她的身份,侮辱她的人格的一种卑鄙的做法,尤其是将女犯处以裸刑,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从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里,我们例举六位中国历代的女杰,看一看她们是如何面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卑劣刑罚:  相似文献   

8.
彭勇 《法制博览》2009,(7):24-27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赵,共9帝。南宋偏安一隅,国运不昌,帝王懦弱。从赵构开始,皇帝大都没有太大作为,奸臣当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之一。它着力经营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但在军事上却一直让步于北方强敌,最终为蒙元所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天下秩序是一个被误读的"世界秩序"。从主体层面而言,传统的中国王朝不能被称为帝国。从生成与演化角度而言,天下秩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重特征,它基于中国王朝的想象,但最终演化成一种国际公共产品。从结构层次而言,天下秩序并非呈现完美的同心圆结构,内亚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构成对天下秩序的对抗性共建,海外朝贡国和中原王朝对其构成认同性共建。与历史经验相对照,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构建以中国为主体的世界秩序层面存在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10.
柏杨 《法制博览》2008,(15):18-21
甄洛女士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美女之一,拥有传奇的身世和结局。她是中山无极(河北无极)人,东汉王朝宰相(太保)甄邯的后裔。老爹甄逸,担任过上蔡(河南上蔡)县长(县令),生有三男五女。甄洛女士是甄家最幼的女儿。  相似文献   

11.
一凡 《法制博览》2009,(23):19-19
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只存在52年,其中做了17年皇帝的竟是白痴司马衷。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史书记载,他有三个名字。一曰赢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秦人赢姓”,由于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所以追根而论为赢政。二曰赵政,先秦时,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  相似文献   

13.
李国文 《法制博览》2009,(15):24-27
中国皇帝有两类,一是本来好,后来坏;一是本来坏,后来更坏。这变坏和变更坏的周期率,通常发生在这位统治者生命终结前的最后十年。  相似文献   

14.
大唐王朝,很大程度上是葬送于宦官之手。这些宦官中,有一权宦,杀死两位王子,逼死文宗妃子,害死两位宰相。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仇士良。  相似文献   

15.
梁实 《法制博览》2011,(3):35-35
北京地区粮油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历史十分悠久。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蓟城农业生产已具有一定水平。自秦汉以来,蓟城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城和军事重镇,长期屯驻大量军队。历代统治者为了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除从全困各地调运粮食之外,也要就近解决粮源。从平徉、顺义、怀柔出土的东汉陶磨、陶碓以及双人踏碓俑,可知1900多年前京城地区已有粮食加工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就是对称均衡,而中轴线是对称的基准。单体建筑的设计如此,一组建筑的安排如此,一座城市的规划亦如此。纵观中国历史,各朝代的统治者在建都时都有过这样的规划,但受各种因素制  相似文献   

17.
石勇  赵义 《南风窗》2012,(14):38-39
《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又有语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关系、基层官员和民众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结构是否稳定的晴雨表。原因似乎很简单:上层和中层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制度、法规一样,与社会、民众的关系是抽象的,而基层权力,则直接和社会、民众打交道,它如何对待后者,具体地、现实地决定着后者对整个国家权力的反应。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不断地重复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老套故事。而基层权力的失控,官吏对民众的侵害,总是它的一个制度性后果,一个引燃社会炸药的因素。它像噩梦一样纠缠着每一个王朝。  相似文献   

18.
笑笑生 《法制博览》2009,(15):61-61
娄昭君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的传奇,不仅表现在她帮助高欢开创了北齐王朝基业;还在于她为高欢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儿子封王,两个女儿均成为一代皇后。作为一位母亲,娄昭君所经历的这种传奇,获得的这份荣耀,即使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张嵌 《法制博览》2010,(4):42-44
公元1279年,中国广东新会,那一片颤抖的海,那一只颤抖的沉船,那一团颤抖的烈火,那些个颤抖的胜利者和殉难者,染红了大片南中国海的颤抖的血,在滔滔巨浪间翻腾成一个绝唱——大宋王朝最后的绝唱——崖山之战。  相似文献   

20.
黄波 《法制博览》2010,(10):5-5
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根本,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雍正皇帝就曾特颁《州县事宜》,训诫州县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