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第二阶段是以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明确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路;第三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为标志,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环节.从1984年起,中央就一直探索企业改革之路.先是实行利润分成留利、利改税、承包制,到最后转到从企业制度上寻找出路,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方针.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条途径就是发展证券市场、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已经十三年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84年10月,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第二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88年9月,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整个城市改革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各个领域逐步全面展开并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外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会计改革事业,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改革的其它措施是配套进行的。从1978年——1982年是企业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刚刚起步,当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是: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负盈亏,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企业  相似文献   

4.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现在,我国经济的伟大变革和蓬勃发展既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具体成果,同时又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和日趋丰富的重要源泉。综观20年来的变化,我国经济变革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发展的关系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和两次飞跃。 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一直到十四大召开前夕,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行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在农村开始后在城市全面推广 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十年“文革”动乱和“两个凡是”路线的终结,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5.
1994年出台的六大体制改革张盛念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宏观调控体制改革,1994年将陆续推出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和外汇外贸六大体制改革,这是15年来改革措施最集中、涉及面最大的一年,也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关...  相似文献   

6.
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对国有外贸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竞争压力,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市场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并失去主导地位。实行体制改革是国有外贸企业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乐山外贸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乐山外贸发展提供又一次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乐山外贸的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乐山市当前能否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能否及时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将从根本上决定乐山外贸能否在二十一世纪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再创辉煌。 一、乐山市外贸发展喜逢新的机遇 (一)有利于乐山市进一步发展对外货物贸易。 乐山市1998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100.2万美元(其中:出口11244.4万美元,进口1855.8万美元),1999年进出口总额计划为14500万美元(其中:计划出口12700万美元,计划进口1800万美元;99年1-10月,已完成出口10828万美元,完成进口3176万美元,合计已完成进出口总额为14004万美元),分别占乐山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货物进出口  相似文献   

8.
法院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法院体制改革近年来仍处在一种表层性的探索阶段,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此出发阐述了法院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和法院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法院体制改革步伐不快的主要原因和加快法院体制改革步伐的可能性,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院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论述了提高法院地位,实行垂直领导,实现财政单列,建立行政法院,科学分设机构等主张。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向全世界庄严承诺 ,将按照世界通行的贸易规则发展同各国的经贸关系。兑现承诺的关键在于加快国内的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 ,主要包括 :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 ;推动科工贸一体化 ;提倡外贸中介组织的创新 ;创建和完善有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早在80年代未开始的外贸体制改革中,即提出了进口经营原则上全部实行代理制,出口经营基本上实行代理制的目标。然而,外贸经营的现状与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差距。有资料表明,进口代理在目前实行得较为普遍,出口代理在整个出口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外贸企业实施代理行为却以自己名义出口时因代理关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改革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总的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时期: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如何具体、有效地操作和运用,进行了广泛地探讨研究,迄今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现将有代表性的十种看法综述如下: 看法之一,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具体结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灵活统一起来。(1)对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计划和市场调节的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也允许部分经济活动实行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3.
世界银行的《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对比分析了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前后状况,充分肯定了改革的成就。现将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改革前的一般状况。“1955年以前,中国的农业是由大约1亿个农业家庭担负的,平均每户耕地不到一公顷。1955到1958年间,农业组织首先被改造成为合作社,随后又改造成为约55,000个公社,并实行直接的计划和收购管理。”“这些变革曾带来某些成就: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从80年代中期便提出推行外贸代理制,并把它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10多年来,外贸代理制的推行却是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据统计,1986年,我国外贸代理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3%,到1990年为7.2%,以后逐年下降,1991至1994年的比例分别为5.1%、4.2%、3.7%和1.4%。应该说,推行外贸代理制好处很多,一方面能够加强工贸结合,发挥生产和外贸两方面的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生产企业获得进出口权,外贸企业必然要面对寻找自身立足…  相似文献   

15.
2016年以来,国内学界围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主要涉及何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何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如何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问题,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而研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要从加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增加学术界的交流和思想争鸣、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党政分开,揭开了改革序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推进改革稳步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民主执政,进一步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将成为今后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宝贵财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核心和独特之处。中国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排斥市场的计划万能论。 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70年代后期,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实行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实际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已经开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于2004年7月26日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代建制的探索和实践,结合珠海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三年的运作实践经验,政府工程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有一定优势,近期代建制宜实行集中代建形式。  相似文献   

20.
高培勇 《理论前沿》2008,(23):16-19
持续30年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既彼此独立又互为关联的阶段。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由“非公共性”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不断向“公共性”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靠拢和逼近: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构建并实行既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与财政的本质属性相贯通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