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出现了社会认同’的困境。社会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各界必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上海市初中预备和初一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在心理能量的获得上存在着差异。流动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有着显著的影响。流动儿童对一些不公平制度表现出敏感和反抗倾向。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儿童感到自身受社会环境重视的程度,极大影响着流动儿童能否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流动儿童及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当前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总结出目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研究对象过于狭窄、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研究的内容不够全面;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以此将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充实、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过去的事情,或者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不管它曾经伴随着我们的历史有多久,给予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多珍贵。现在来看,传统的共同体早已瓦解,而新的共同体形式正在不断地酿造和重构。伴随着大规模全球化和传统共同体的瓦解,人们对以往那种共同体的安全感和确定感充满期待和渴望。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共同体的重构是一个近乎梦想的事情,但人们却在试图通过唤起人们的身份认同,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到目前为止,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犯罪和童工等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有助于从本质上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是真正在一线面对少年儿童的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先队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受教育行政系统的指挥和领导。基于对34位辅导员的访谈调查,从职业身份认同的概念入手,发现少先队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其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职业身份适应、职业身份服从、职业身份接受、职业身份内化,最终走向职业身份升华。同时,少先队辅导员建构职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学校领导、同行、少先队员等正向强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从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一是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二是进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促进少先队辅导员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与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涉及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过程的平等,平等权利的实现就是从社会排斥走向社会融合,社会政策作为对社会资源的有权威性的再分配,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有效回应,其目标就是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全面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因此,社会政策在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城市融合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涉及程度深。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分析,流动儿童身处无序化的家庭生活、边缘化的学校教育、污名化的社会境遇等构成的城市“非融合”状态,生存于对社会支持功能性独特需求与社会支持结构性稀缺供给形成的张力之中。只有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地实现城市融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W市民主党派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材料,笔者以民主党派成员对自我身份的理解、顺应和建构为独特视角,将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规范分析与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实证分析进行有机结合,揭示了民主党派成员的主观预期与情境选择、自我体认与公众评价,以及多党合作制度设计与行为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研究发现,民主党派成员对党派身份的确认、对所归属组织的认知与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民主党派成员在加入民主党派前后对伴随身份而来的情感体验,以及以党派身份行事的行为模式有不同的认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民主党派内部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民主党派领导班子专职化水平、创新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研究提出单身青年的身份认同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构的结果,单身青年既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来自他者对于单身者婚恋的看法和态度,也在不断向外界输出自我对于单身状态的理解和演绎,这一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正向谐变与反向递变并行的复杂趋势.单身青年通过与国家、利益群体以及个人丛的多重互构共变构建身份认同、形成群体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在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中,根据互构向度和量级的不同,单身青年分化形成了恐单族、安单族和乐单族三种不同的单身类型.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不断激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不断解构,新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警察在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中面临冲突、矛盾和困惑。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出中国当代警察身份冲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警察是什么;犯罪终结者和社会工作者;危机化解者和旁观自保者;执法权威和弱势草根并从社会环境、体制、文化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隔断“边缘”阶层的社会再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这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学校、社工、群团组织、社区、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和社会个体资源提供者组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体系,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合理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面临的挑战,该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专业化现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将专业水平操作化为基础知能、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三个变量进行测量,发现专职人员普遍存在着低学历,专业技能缺乏和专业精神错位,即整体的专业水平较低的问题.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影响专业水平和专业身份认同程度的各因素进行频数和相关性分析.通过探讨当前非营利组织专职者专业水平较低的原因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一是完善高校非营利组织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二是强化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三是树立科学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专业理念;四是提高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待遇.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 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特岗计划”作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机制,对推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身份认同关系到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因受国家政策及特岗教师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特岗教师具有教师、准教师、特殊教师等多元身份且在认同上存在困境。要破解特岗教师身份认同困境,确保正式入编是根本策略,实现一体化管理是重要保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置于“资源稀缺-自由竞争-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导致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利用国家计生委2010年全国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动、技术变迁、文化嬗变和制度演化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着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主、客观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模糊,甚至存在认同危机.应当从多视角,科学、全面看待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问题.同时,从持续推进监狱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以及持续推进监狱警察职业现代化等方面塑造监狱警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