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出现了社会认同’的困境。社会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各界必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2.
法律中的形式正义需要超越身份,实质正义需要通过身份,身份正义是基本的社会正义.强势身份集团控制社会资源形成势力,借助制度安排获得超额利益,并使这种利益格局获得文化心理认同.产生身份特权、身份歧视、社会排斥与身份摧残等现象,侵害了身份正义.身份正义吁求:奉行法治理念,明晰并均衡身份利益,兼顾分配与发展功能,有序身份流动,...  相似文献   

3.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职业身份认同方面,自我认同较高,社会认同较低;在统战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了解"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但对其内涵的理解程度较低;在政治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并不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身份的内涵和特定指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利益诉求方面,事业发展的诉求和政治参与的诉求较多,而文化和社会诉求较少。为了有效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应进一步明晰"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内涵和构成,增强该阶层人士对统战身份的认同;积极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事业发展,增强其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满足其事业发展的诉求;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实现政治参与,满足其政治诉求;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满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文化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身份认同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分析,指明了个人认同中大学生对"特定利益"的认可和"公平、正义"的片面理解是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思想动因;社会认同中学生们对群体特征的认可和群体身份的片面理解是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环境支持和促进因素。因此,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强化"多元身份认同",从社会的管理者和事件的参与者两个层面来消除"片面理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92年中国实施《收养法》以来,已有60,000多名中国失依儿童被跨国领养到美国家庭。美国人跨国领养的主要动机是不能养育和博爱。领养是通过被中国政府认可的、在美国的中国儿童收养中心办理的,经过家庭组配和中国实地认养来完成。家庭养育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健康状况,认同文化差异,帮助被领养儿童进行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被领养儿童在美国适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障碍。建议加强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和相关研究,为领养家庭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聂文娟 《外交评论》2011,28(4):83-95
集体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具有情感属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关系中的群体情感现象。集体身份建构进程中的核心变量是群体成员身份认同,而不是朋友角色身份认同。在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进程中,群体情感因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分别表现为社会类别化进程中的群体情感动力、社会比较进程中的群体情感模型以及积极认同进程中的"替罪羊"现象。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同价值指向直接规约着社会整体的凝聚与集体意义的归属。管窥中西社会认同价值指向,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忠孝推演下的纵向价值指向、家国同构下的单向价值指向与威权政治下的身份价值指向。西方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人—人"关系下的横向价值指向、"上—下"对接下的双向价值指向与"法—情"结合下的契约价值指向。中西视境的当代省思表明,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要从纵向依附转向横向平等、单向基点转向双向责任、身份观念转向契约逻辑。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社会焦虑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小镇青年的焦虑潜藏在高幸福感背后,尚未得到普遍关注。对全国6省市1890名小镇青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小镇青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43.0%有轻度焦虑问题,14.9%有中度焦虑问题,9.8%有重度焦虑问题。小镇青年的焦虑主要包括生存性焦虑、价值性焦虑和身份认同焦虑三种类型。其中,生存性焦虑的主要来源是收入、职业发展和贫富差距;价值性焦虑主要由狭隘价值观、城乡文化冲突及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所致;身份认同焦虑主要来自偏低的阶层认同和城乡社会比较。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青少年群体有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消极的政治认同和分裂的身份认同。多元化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许多具体方面出现的文化冲突;消极的政治认同主要体现在远离政治传媒与消极的选举参与;分裂的身份认同是指美国本土青少年与移民青少年具有不同的身份意识,大量移民及其后裔同化滞后。美国主流社会强调美国文化和美国意识,政治活动更多考虑青少年参与,加强对贫困青少年的救助,在青少年事务相关领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由来已久,本研究提出从身份到阶层的路径,并从标准和认同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通过CGSS2013的数据发现,主客观阶层不对应,不仅与低位的身份认同和中低位的阶层认同有关,也与客观分层标准与主观分层标准不对应有关。绝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身份,而相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阶层。此外,客观身份通过主观身份间接影响主观阶层,制度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身份认同乃至阶层认同。作为客观阶层地位的主观反映,对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国民社会心态的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共同身份同一性和从属性的感知,是对拥有的共同身份、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体现。"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出的重要论述。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自我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多元价值选择和利益分化,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党员履职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党员教育中不断增强党员的自我意识,培育党员自我认同的动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党员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指的是香港青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由此而塑造并在与国家的互动中所不断强化的国民意识和国族观念。也就是作为香港人的自我的个体认同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与内地各省份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融入强化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过程。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建构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以来,如何在香港青年中构建明晰的国家认同,推动香港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国家和香港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沿平台,其社会文化意义不亚于其经济意义。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为强化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进香港本土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祖国的认同都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 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个体行为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构建。塑造公务员个体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身份认同、道德建设、终身学习等方式达到公务员个体塑造目的,实现公务员政治人、社会人、自然人三种身份的有机结合,打牢政府公信力承建之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台湾社会由于所经历的历史与所处的岛内外环境的特殊性,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都有它的特色。台湾民众因迁居台湾的先后差异,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在政治上遭到各种势力的利用,使得身份认同即省籍倾向成为政治倾向的重要划分标准,同时省籍矛盾和统独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历次选举中斗争的焦点。一、社会文化根源台湾社会的人口结构被分为四大族群: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其中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是1945以前就生活在台湾的,又叫做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前后跟着国民…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的体制下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一种描述。“农民工”是一个充满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身份的构建和认同使“农民工”群体成为了社会中的边缘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权利实现与自身发展。“农民工”问题要获得真正解决,就要从根本上淡化并消除对“农民工”这种矛盾身份的定位,并在社会生活中赋予其“产业工人”的身份,从而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置于“资源稀缺-自由竞争-社会变迁”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解读,认为资源具有稀缺性且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是导致流动人口出现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利用国家计生委2010年全国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变动、技术变迁、文化嬗变和制度演化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是否就业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不大,相对收入和社会地位则是其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技术变迁和文化嬗变则将流动人口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之中,并常常造成自我身份的迷失,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形塑着流动人口的认知和体验,决定其身份认同的轨迹和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