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现在20多年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也是一样。也正是这种极其深刻和巨大的变化,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外交中的伦理与价值问题,这同其他领域的研究发展是同步的、互相影响的。如以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外交作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包括伦理与价值在内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说面对着四个参照系。一个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中所阐释的一套相关论述。在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在阐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等等,在国家行为、政治、战略、政策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论述告诉人们,中国的古人已经做…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3.
“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事务的处理离不开国家的外交决策,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又离不开其决策前提的伦理价值定位,尤其是当外交决策处于两难境地时,伦理价值的基本信念直接影响决策的取舍。伦理的实质内涵是判定什么是对的以及如何按对的去行动,它通常呈现为共同体基本道德秩序的构成。国际关系伦理则是国际共同体道德秩序的构成,它表现为国际行为体基本的行为规范与善恶价值取向。但是在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中,伦理似乎是一个经常被“边缘化的”或者说是常“被忽视的”问题。总体上说,关于伦理与外交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常…  相似文献   

4.
伦理规定构成关于社会安排和人类行为的最富有意义的理念,而伦理传统构成一个民族或文明蕴含的文化传统当中最具特征的内容。一方面,可以认为世界上至少绝大多数民族或文明都共有某些最根本的伦理信念,它们由诸如中国传统的“天理人伦”和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之类术语或概念得到表述;另一方面,必须肯定它们互相间在形形色色具体的伦理准则、道德惯例和道德判断方式上有重要差别,或者说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伦理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同一个民族或文明内,无论就同一时段还是就不同历史时期来说,一般都存在不同的伦理信念,它们只要是被许许多多人信奉,…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道德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不仅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最终使其在内容和精神实质方面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些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使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和人类伦理思想史的典范,代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需要的道德文明的深刻思索与不懈创造。  相似文献   

7.
贺照田 《南风窗》2007,(18):84-87
我们很难想象,被视为有着几千年伦理本位传统的中国,有着几十年理想主义强调和教育的中国,会在市场的降临中溃败到如此地步。  相似文献   

8.
我的中国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国家制度是首要问题之一,与此相关的就是民主问题,这也是中国在目前就应考虑的大问题.由于中国正处于大变革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尚未形成稳定的国家制度,只能说是一种混合型制度.关于中国当代的民主化进程,最重要的首先是妇女的公民地位和权益问题、地方自治权问题和如何给公民提供法律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伦理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带有普遍性。当前,伦理与价值的困惑,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外交上,也不仅仅属于中国,恐怕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过,中国的问题有自己的特殊性。借这次研讨的机会,我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伦理价值的困惑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伦理和价值就比较稳定;社会环境变动快,原有的伦理和价值就会受到冲击。当人们对原有的伦理和价值观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于是就产生了困惑。…  相似文献   

10.
1、中阿文明交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连接亚、非两大洲,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阿拉伯地区曾经孕育了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伊斯兰教早在中国的唐代就传人中国。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实践既是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实践,也是人的生态伦理实践。生态实践的道德要求不仅指向自然价值的伦理认同,更需要自律性的生态诚信。生态诚信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的道德自我的生态重塑及其对象性实现。生态实践的伦理辩证法是对象性的自然价值认同与内在的生态诚信观的实践性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冷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不少人曾经以为,随着两极争端局面的不复存在,人类也进入了一个“自由民主终结”的新时代,“万世太平”不再不可以想象。然而,话音甚至尚未落下,1990年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先进飞机与舰艇云集,便上演了血火烟尘齐飞的惨烈一幕。而在其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接踵而来。战争与暴力仍在这个世界游荡,这也给中国的对外交往和中国人的国际观出了一道题目:面对不时发生的战争与暴力,我们该如何对它们进行伦理和道德判断?对此,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检验器,从中无疑暴露了当代中国知识群体在战争伦…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席位得以恢复之前,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活动多集中在双边领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且呈波浪式向前发展。1960年代前,偏重于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在1960年代国内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空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逐步打开局面,并为此后的农业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对外交往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国内农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良多,但网络游戏中对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也有目共睹。本文通过对网络游戏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指出对网络游戏中的显现各种礼会问题进行揭示并赋予伦理意义加以讨论的必要性,指出必须超越技术层面,从道德价值观念和法律层面上考察和研究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在人道主义干涉问题上,中美两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既有严重分歧,但又不乏共识。这是因为中美双方有着不同思想传统、伦理观念、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中美双方的伦理主张和政策实践表明,通过沟通与交流,两国之间在人道主义干涉问题上的分波黑歧会不断减少,共识与合作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引起全球关注的显学,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近乎全方位的重视,也体现了国际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学术旨趣。当今时代,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转型?如何在现代性论域中认识启蒙与中国?如何在比较视野中确认中国伦理与宗教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这些问题关乎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中国文化认同的广度与深度。在伦敦国王学院访学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臧峰宇博士围绕这些问题请教了该校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能否通过持续深入的国家构建,形成一个目标理性、权能范围适宜、自主有效的现代国家,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关键变量。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发展型国家和苏东转型国家的实践,为理解国家构建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视角。中国的国家构建与经济发展道路,既体现了现代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备自身特色;二者协调互动,形成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尤其是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在西方国家受众眼中的形象却有下降的趋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平衡的国际传播机制以及西方国家有意的诋毁与损害言论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此以外,这种状况的形成也与自我塑造的欠缺关联密切。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首先要厘清中国国家形象所表征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和了解西方受众的特点,与西方介质受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既懂中国文化的内涵、又能融入当事国主流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2010,(1):4-6
2009年,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在促进国家关系发展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同大国大党的机制化交往格局初步形成.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交往全面深入,同周边国家政党关系更加巩固,同发展中国家政党交往有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大跃进”运动开展后,面对管理权下放造成的混乱,国家试图以“全国一盘棋”的政治伦理重新诉求于地方与个人,精简工厂职工,整顿劳动组织。地方干部、企业领导、普通工人对这一国家政策并非完全服膺,而是在选择性适应中追求活动空间,造成对国家能力建设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吻合度、政治伦理的合法性和跨部门合作能力的有效性影响着国家目标的获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