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群与民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政治属性这一点上,“族群”更多地强调其文化性,而“民族”则强调的是政治性。  相似文献   

2.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然而,作为地理空间概念,“闽”的范刚要远大于行政区的“福建”。它包括目前行政区划的福建省、台湾省,浙江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与江西东南部。“闽”又是一个族群概念,闽人是中国大家庭中最具海洋个性族群。“闽”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闽文化是中冈海洋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5.
1.研究性质研究“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一项新的较前沿的课题,具有探索性、预测性研究的性质。由于“流行文化现象”带有综合性,因此,应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收集资料方面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在重大研究结论提升方面则主要凭借定性研究的方法。“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是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4-11月开展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定量研究的主要方式与途径。2.调查内容、对象及其理论假设调查内容主要围绕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7.
"御宅族"的三重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御宅族"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青少年族群.御宅族兼具三重身份:虚拟信息的收集机器、"永不满足"的消费族群和文化价值的传播载体.行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御宅族群身上折射出了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社群组织及其个体身份表达方式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8.
骆沙鸣 《政协天地》2009,(11):31-31
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采取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转型路径,加剧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民主实践沦为“数人头”的政治游戏。转型路径的演化过程中,“省籍——族群”意识、“国家认同”问题、“选票”民主等等作用,使得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和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9.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0,(12):20-29
南投县简介 位于台湾本岛中心的南投县,是全台唯一不临海的县市,其旧名“水沙连”,后因此地少数民族平埔族群社名为“南投社”而得名。南投县内分布许多少数民族族群,包括泰雅、布农、邹及邵,加上后来至此地开垦的闽南与客家,令此地族群丰富多元,人文风情相当独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出发,采用史料分析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手段,对我国西南地区苗族文化的同一性和相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实质以及价值所在,从整体上对把握族群文化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泰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泰华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也在发生嬗变和更替。他们在中华文化族群认同和泰国政治社会身份认同的钟摆间游走,于积极的自我调适中寻求寄望和归宿。在跨文化视域下,所在国的主导性文化与祖籍国的非主导性文化间早已摒弃博弈、争夺、胶着的竞争态势,狭隘单向的文化认同将得到扬弃。对于泰华族群身份认同度这一历史命题的探究,也应在跨文化语境中寻找相应的立足点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并从文化交融产生的双向、互补的基石中去理解、接纳,寻求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交流和共存,以期衍生出对国家、族群复杂架构下的崭新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曾昕 《中国青年研究》2023,(5):111-118+102
近年来,“古风音乐”在音乐榜单与短视频平台上占据热门位置;古典、唯美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基于趣缘聚集、“圈地自萌”的小众亚文化频频“出圈”,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交融,显示出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古风音乐置于青年亚文化语境中,解析其出圈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交织互动关系,并加入了专业性这一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发现:古风音乐发源于青少年爱好者唯美、避世、治愈性的审美想象;在得到主流和商业文化助推的同时,主流文化和商业文化也对这种亚文化的野蛮生长力形成了挤压。“专业化”既是主流化的必经之路,又构成其发展制约—专业化过程中的亚文化资本积累与文化折损,亚文化创作的自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撕扯,成为古风音乐发展进退两难的矛盾;而主次文化的天然分野也使其破壁追求影响力的同时,遭遇内部抵抗与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15.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16.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8.
杨昕 《青年探索》2009,(3):83-87
在当代,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的表现来看,流行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既起到能动的建构作用,又构成了消极的解构作用。在这种双重影响下,“80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呈现出多重趋向,展现出与时代互动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生活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快餐文化”在成为青少年文化的重要潮流的同时,也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价值观教育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要与时俱进。在“快餐文化”流行的背景下,如何使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文化快餐氛围中建构起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引领青少年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拓展富有人文性、人性化、走进青少年心灵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要认真面对的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庄永明 《台声》2002,(6):40-41
台湾的民谣源远流长,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语表达的传统歌谣。闽南人是台湾最大族群,闽南语系遂成本土“强势语言”,闽南歌谣因而被多数人泛称为“台湾歌谣”或“台湾歌曲”。台湾传统民谣有民间小调、本土戏曲和源于中原的歌乐。反抗日本殖民霸权的民族诗篇,也是台语创作歌谣的先声日本殖民统治后,校园里开始教唱“国语”歌曲,台湾学童纷纷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谣。20年代,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勃兴,几首代表“爱台反帝”的社会运动台语歌曲,成为“台湾文化协会”成员巡回各地时鼓吹民族意识的有力“伴唱”。例如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