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和谐关系的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和谐进行了探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基础和机制;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利益关系和谐的原则和目标;利益关系协调和法制建设是利益关系和谐的主要途径和保障;利益表达和利益保障是利益关系和谐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炳炎 《学习论坛》2008,(12):35-40
分享,是对生产成果和产权的分享;分享,既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享,又是劳动者个人相互间的分享。这种分享经济观来源于我国始自1979年的农村改革和1980年开始的城市集体企业改革实践。这种分享经济观是一种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集中反映。这是一种创新的经济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又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由思想解放,到生产力的解放,到利益分享,到共同富裕,再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分享经济观形成、发展的轨迹,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杜奋根  赵翠萍 《求实》2008,(5):36-39
在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利益共享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影响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构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对"利益共享"分配模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进行了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4.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条件.实现利益和谐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统筹兼顾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5.
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与利益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形式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清其两种发展趋势:在资本权益主导下必然走向私有制;在劳动权益主导下必然走向公有制.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应当以劳动权益为导向.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未来发展,应当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为引领,推进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3,(Z2):15-17
<正>一、解读学界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已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是对什么是共同富裕的概念仍然没有很好地界定。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什么是共同富裕的定义通常采用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是什么"式的表达方式,如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等。但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定义式的表达方式,读后仍无法确切知道什么状态才算共同富裕。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主义利益格局转变为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利益格局,中国利益格局变迁的动力、方式和目标等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形成了系统性的变迁模式:从侧重利益分化到侧重利益整合的利益关系调整;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成为调整利益格局的主线;利益格局变迁的动力量围绕着"国家与市场"的分层和合理定位;利益格局变迁的目标寻求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其意识形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始终以利益为基础,利益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性的范畴,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消亡的最根本原因。从利益观的角度考察意识形态,对于我们认清外部"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在探索推进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共富"、"共享"作为制定我国发展政策的价值归依。本文选择以"共享发展"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厘清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的逻辑理路,指出实现"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现实选择,探寻一条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共富""共享"作为顶层设计的价值旨归。本文在进一步厘清"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两者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实现"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新时代必须探寻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徐友苗 《学习月刊》2013,(14):32-32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一、创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使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上面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方面组成,三者相互联系,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他在实践中着力坚持的重要问题,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他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这一思想,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反复思考和逐步深化、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提出,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标志;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提出了完整的"共同富裕"概念;1992年,以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正式形成,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被确立下来,其理论地位、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均得以明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今天,更应该正确发挥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合力论作为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捍卫与发展,既说明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明确上层建筑的重要影响,也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合力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完成后,历史合力论为我们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供了崭新视角。运用历史合力论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政策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这一目标,从最早的"共同富裕"到"先富带后富",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把共同富裕提到一个战略高度.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和"先富带后富"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与过去曾经存在的一些极"左"认知和行为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政治参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公民参与,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但是,现在我们处于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会给政治参与的发展带来挑战.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积极探求新时期政治参与的路径,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深刻地揭示出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精辟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然而共同富裕的目标远未实现,仍然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思考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初探许静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研究这一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严肃思考和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相似文献   

20.
贺海波  黄红发 《求实》2015,(2):82-90
"行动者与结构"分析框架既认同结构对行动的限制,也肯定行动对结构的影响,认为二者是互相建构的关系。当前,国家、利益表达客体、大众传媒和弱势群体等行动者采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的策略行动,并生产出利益表达的特定社会结构,致使弱势群体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表达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表达的合理逻辑是个体利益受损时应通过正当渠道合理表达寻求补偿,但要顾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国家、利益表达客体、大众传媒和弱势群体等行动者应改进策略行动,营造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表达的社会结构,从而解构与重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逻辑,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跨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