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江西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风貌?省十一次党代会从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高度,提出要着力塑造江西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为了真正树立江西人这一新形象,本文拟就影响江西人新形象塑造的基本因素及其基本对策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实现江西经济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委、省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而奋斗”的战略目标。随后全省开展“塑造江西人新形象”的活动。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应重新思考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塑造政府新形象,是江西经济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兴办工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为加速全省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工业强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省各地已建成118个市、县级工业园区和10个经济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运作,园区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增长点和闪光点。而且对提高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关联度,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就业,提升农村二、三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宁都县策应“工业强省”的目标,提出了“兴工强县”的四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围绕这个目标在七里工业园的基础上又开发筹建水东工业园,实现“一园两区”规模,还…  相似文献   

4.
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双重“压力”下,中部六省共同发出了“中部要崛起”的呐喊。要实现崛起,首先应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从事统计分析的学者彭道宾等人,他们用一系列数字说明,目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存在六大“软肋”,制约着“崛起”,亟须加力解决。“软肋”之一:产业结构演进出现“偏”我国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层次。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既出现过偏慢问题,又出现过偏快问题。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中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一、二、三这样一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未能及…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一个地区、一个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二者孰先孰后发展,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何者才是首先要考虑的呢?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数据分析,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根据这一客观现实,要实现江西经济在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制度创新是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民盟中央、中国生产力学会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联合举办“中部崛起战略论坛”,一起探讨与中部崛起战略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下面,我将就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在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目标作重点介  相似文献   

7.
论江西在“中部崛起”中须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历史教训,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理清发展思路,认清江西所具有的优势,更要认清江西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太低;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占GDP的比例太低;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进程缓慢;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提升不够;人才高地没有形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低下.这些薄弱环节就是江西在"中部崛起"中须着力解决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着力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提升优势,并用足用够优势,江西才有在"中部崛起"的支点与突破口,江西在"中部崛起"才有可能从构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江西要发展 ,要振兴 ,要在中部地区崛起 ,就要加快提高江西领导干部外语水平的步伐 ,培养出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战略眼光和管理才能、懂外语会外语、能为江西的快速发展担当重任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逐步向中西部的不断推进 ,大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积极开展国际金融业务 ,对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峨眉山市跨越式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关键也在工业。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工业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是广大内陆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加快企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地区要迅速崛起腾飞,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鉴于此,今年初,我市明确提出了实施“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大打“工业强市”总体仗,促进市域经济的大发展。 针对我市是旅游城市的特点,“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是: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宏伟目标,为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科教兴赣,教育立省”及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要求,2003年4月我省开始筹划在全省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在籍专科生中开展自学考试本科段助学活动的规划蓝图。2003年7月,江西省考委、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提倡在高等学校在籍专科生开展自学考试本科段助学活动。为规范助学工作,省考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助学组…  相似文献   

12.
“兴我美好江西”是4000多万江西人二十一世纪的伟大事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兄弟省市千帆竞发、万舸争流的发展之际,江西怎么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使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这就必须树立江西人的新形象,必须弘扬井冈山精神,这是当前江西的首要的任务。一、求新思变与敢闯新路的统一鲁迅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临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革命形势,敢闯新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井冈山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而又人口众多的“微缩中国”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源既是最大的优势、潜力,也是限制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瓶颈。立足中部特点,加强中部合作,用足用活政策和法律是现实充分就业,确保“中部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发展,本文用竞合博弈模型和SWOT分析法得知,基于主导利益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更有利于中部地区的长远发展,建立起政府间合作机制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下省级政府间实现合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必然选择。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近年来增长势头很快,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化的阶段。但山东还不是经济强省,整体工业水平仍弱于江浙、上海等地;由于历史原因,通过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依然艰巨。正确应对国际经济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形势,推“动山东制造”“为山东创造”,需要进一步加快我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  相似文献   

16.
质量振兴任重道远。质量振兴是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质量振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实施质量振兴必将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和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江西高职的基本情况,研究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强省中的作用,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规划对我国未来五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个中肯而务实的筹划.当我们站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十一五"规划,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规划重申了"中部崛起"和"自主创新";二是进一步强调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当我们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这两点:前一点强调中部地区要创新突破和占领产业高地;后一点强调中部地区要利用承东启西的产业转移的机会,加速经济的发展.而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颇地去贯彻这两点.如果过分地强调前一点,中部地区就可能被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封闭化和边缘化;如果过分地强调后一点,中部崛起和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实现.因此,怎样把这两者协调统一起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湖北才能大;武汉强。湖北才能强。”李鸿忠指出,下一步.武汉市要在全省继续当好“龙头武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全省跨越式发展中有更大担当。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要建成“支点武汉”.发挥武汉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在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支点”作用,成为支点中的“支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高技能青年人才总量短缺、创新能力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不能适应江西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探究加快高技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