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认为,太虚提出佛教革命,进而提出人生佛学、人生佛教,再提出人间佛教,可见人间佛教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因此,太虚"人间佛教"理念的提出是其佛教改革运动的产物,对佛教的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基了后来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倡导和谐的宗教,具有丰富的和谐理念、深厚的和谐内涵。两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人间佛教是当今两岸佛教发展的主流。台湾人间佛教所倡导的的慈悲尊重、包容异己、人我平等、共生共存、爱国爱教等理念内涵与实践智慧,对促进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的交流及构建两岸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但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集大成者赵朴初先生在扬弃康、梁等人的“应用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间佛教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不仅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而且在思想上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世纪佛教将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佛教界大都在思考,湖北省佛教代表人士认为,中国佛教有今天的昌隆,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太虚法师首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界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弘扬,业已成为当代佛教思潮的主流思想。而在当代台湾弘扬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人物中,宏印法师因其突出贡献而广受各界关注。本文旨在对宏印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海峡两岸先后涌现出两大人文思潮,即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台湾佛教兴盛运动和以“国学热”为标志的大陆儒学复兴活动。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互为镜像,台湾人间佛教作为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转化的成功案例,对大陆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人间佛教的成功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大陆弘扬中华文化大潮中最具活力和潜能的儒学普及活动,应积极借鉴台湾人间佛教的作法和经验,努力在理念层面着力通俗化,在实践层面着力世俗化,在内涵层面着力包容化,在诠释层面着力当代化,在传播层面着力多元化,在视野层面着力国际化,在主体层面着力表率化,扎实稳妥地把儒学普及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今世界佛教界最有影响的赵朴初居士和星云法师的新佛教观进行了比较。赵朴老认为,佛教的本质是文化。星云法师则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赵朴老认为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星云法师也反对迷信,但他讲究因缘果报。赵朴老和星云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二者的新佛教观都是对传统佛教观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给中国当代宗教以恰当、准确的文化定位,是防范宗教事件、特别是西部宗教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人间佛教"是近百年来为实现中国佛教现代转化而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探索,证实了我国宗教作为有益文化回应社会的现实可能,正视这一事实,对于防范民族分裂势力搞宗教极端主义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宗教界特别是佛教界,在同邪教“法轮功”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率先发起了对“法轮功”的批判,率先在教内认定“法轮功”是邪教,并率先公开向世人指明“法轮功”是带有邪教性质的非法组织。这表明,我国宗教界不仅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且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药师斗"是药师佛信仰和北斗信仰混合而成的佛教拜斗仪式,本文以田野考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药师斗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从中了解汉传佛教仪式本土化的过程以及福建宗教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所谓现代性佛学研究,是非以信仰取向为主的对佛学相对客观性学术论述或相关探讨。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在困难的学术条件下,中国依然涌现了一些现代性宗教研究的典范学者,如从根本上质疑一切古代中国经文翻译的正确性和系统解明异质佛教思想形成相关背景的吕澂、首开使用敦煌禅宗史料研究从达磨到神会的新禅宗史的胡适等。1949年后的台湾地区在"解严"前(1949—1987),"胡适禅学案"等即可说明现代佛教学术研究的继续;"解严"后(1987—2011),虽无再度出现如吕澂或印顺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著作相继出现。中国新佛教史的体系性建构与佛教思想的批判性诠释的百年薪火,不只没有完全断裂过,而是更善于转型和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200年间,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佛教徒已从最初的异教徒,转而成为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原先常把印度佛教、巴利佛教看成"纯粹佛教",而把汉藏佛教当作印度佛教的附庸,甚至是堕落的表现形式,现在,这种"退化史观"得到了彻底的清算;佛教在19世纪被普遍当作一种"虚无主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竟成了疗治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所有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欧美国家的"新佛教":注重禅修、强调参与、倡导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唐政府给予佛教以法律上的支持,使佛教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道僧格》是唐代的专门佛教法典,《唐律疏议》则有适用于佛教徒及相关人员的专门规定。佛教的“十恶”、“五逆”理念被吸收进入世俗法律体系并予以严厉打击。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禁止杀生即“断屠钓”思想为唐代法律规范所采纳。  相似文献   

18.
流行于下层民众社会里的文化和信仰,支撑起了中国民众的大多数人的精神家园,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这种信仰所影响的现实生活又对现有的信仰体系予以反作用,使之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以适应变化着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