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烨  王道云 《德国研究》2008,23(2):17-23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外交呈现出倚重多边外交实现国家利益,体现国家价值的发展趋势。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明确拒绝对民族自我利益的狭隘关切,通过广泛协商和普遍合作来实现国家外交目标。本文力图通过对战后德国多边外交风格背景和成因的分析,结合德国在欧盟、八国集团和联合国三个多边国际机制中外交特征的案例分析,揭示德国多边外交风格形成和转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日本在坚持“普通国家化”既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及国家利益出发,围绕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亚洲外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力求以“全方位外交”实现日本国家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3.
"普通国家"目标与日本对联合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摆脱了过去从属于日美基轴这一框架结构,更为注意表现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通过推动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追求、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类安全保障理念的提出等,日本在国际体系内离"普通国家"的目标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4.
张声海 《东南亚研究》2001,(2):47-50,55
本文利用美国外交文件及有关泰国、日本的外交文件 ,阐述了太平洋战争前后泰日关系的演变 ,指出泰国与日本结盟是泰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计划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战后泰国却得到了温和处理 ,其原因主要有 :战争期间泰国与联合国家的秘密合作 ,美国的支持以及泰国灵活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尽管德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德国也十分关注该地区。近年来,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新动向。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实践主要基于三个战略考量:一是争取联合国"入常",二是进行海洋科考,三是确保南太平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作为南太平洋地区新兴的博弈力量,德国的外交实践有利于强化该地区"软平衡"的博弈态势,使太平洋岛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本文认为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实践及其战略考量体现出其欲重返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6.
房建昌 《德国研究》2001,16(3):61-64
本文主要据笔者在德国搜集的天主教圣言会史料及在日本搜集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对在华德国势力的调查资料 ,叙述民国时期德国在华外交机构、宗教势力及侨民情况。同时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编《中德外交密档 (192 7- 194 7)》一书作出一些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7.
吴江 《德国研究》2014,(3):43-55
本文论述了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分析了这一外交理念形成的背景,并对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少官僚、多激情"、"少逃避、多主动"以及"少训导、多解释"等特点进行了梳理。"开明现实主义"理念为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之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思路。同时,它利于德国外交在价值观导向和利益导向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促使德国大联合政府理性地推动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不过,基于外交部长在德国外交决策中的局限性以及外交实践的复杂性,施泰因迈尔能否真正落实"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尚需德国未来外交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公共外交概念的一般释义出发,追溯德国公共外交的历史,剖析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重点通过德中同行系列活动这一主动型公共外交行为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德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主导策略、对象、主体、方式和效果等各方面特点,解读德国对华公共外交的意图、运作机制及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华 《德国研究》2004,19(1):25-30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国家对外战略的相关性不言而喻,而对德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特别显著.1871年以来的德国外交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俾斯麦时期,二是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时期,三是冷战时期.研究德国外交战略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的关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德国重新统一后外交战略的趋势,也有利于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外交的性质曾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既有助于对战后日本外交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后日本外交的走向,很有现实意义。实际上,战后日本外交的最显著特点并不在于“被动”还是“主动”,而在于它的实用主义性质。以合理主义、行动主义、机会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和商业主义为内涵的实用主义外交为战后日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其结果而言是相当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