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雪花 《中州统战》2002,(4):28-29
葛优因主演卖座片《大腕》而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但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大腕”葛优却是演艺圈中少有的好丈夫。  相似文献   

2.
禾源 《福建乡土》2011,(5):7-9,12
“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明末,从江西传到这个山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带着感受蕴育四平戏这一梨园奇葩土壤气息的冲动,在那个山坳的村子里住了几天,走访了几位老者,旨在了解他们怎么传下古老剧种“四平戏”。  相似文献   

3.
2009年电影市场最受关注的贺岁档,冯小刚“叛逃”贺岁喜剧四年后,最大资金投资的喜剧片——《非诚勿扰》通过给葛优征婚的形式,呈现了当下都市男女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葛优作为雷打不动的“冯男郎”,在这部影片中以海归身份示人,与各路美女展开“相亲大战”。  相似文献   

4.
25年前,因为一部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杨俊声名鹊起,与马兰、吴琼等并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她在事业大放异彩之时,被邀请到湖北黄冈振兴黄梅戏艺术;功成名就时,她又毅然放下一切,来到省城武汉追梦——让来自民间的黄梅戏在都市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近,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现在被传遍大江南北。当今社会,确实出现了“一将难求”的局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因此,中国的企业对人才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与大批国外人才的引进,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身处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环境里,我们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怎样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34):36-37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扮演的黎叔曾说过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相似文献   

7.
刘墉的拜相     
徐国保 《现代领导》2011,(11):21-21
刘墉即戏中所称“刘罗锅”。是不是“罗锅子”,且不去说,也不重要。还是先把他的简况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情结     
第一次接触黄梅戏,是儿时在公社广场看电影《牛郎织女》。尽管不带彩,但还是津津有味。此后,邻居家收音机里只要一响起黄梅戏曲调,我立即会跑过去,守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到自己有了收音机、电视机,我更不轻易把黄梅戏节目错过,甚至会忘了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9.
“判”,曾有人戏解为:“半劈一刀”。这简单的会意,似乎是直观、形象,若不细加推敲,那些沉沟于史海的案头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的“葫芦案”,也就托词有“据”,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0.
陈元 《民主与法制》2010,(15):45-47
最近,一部名叫《老牛家的战争》的家庭情感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出后,收视率大好,著名演员宋丹丹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名叫“紫霞”的老太太,她生活独立、时髦,不依赖子女。有意思的是。宋丹丹还将自己的儿子英巴图拽进剧里,扮演“紫霞”的孙子。跟自己演对手戏。母子俩在戏中对话幽默,他们的戏成了整部剧中少有的温情段落。  相似文献   

11.
小兰英轶闻     
小兰英,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女演员之一。她的本名已经不祥,“小兰英”是她的艺名。信佛修行以后,法号为“兰了缘”,因不出家修行,又称“兰大居士”。小兰英生于1885年,由于家庭贫困,从小就挨饿受冻。这一年,天津的宁家班班主宁宝山路过小兰英的家,看到了这个贫寒却非常有灵气的小姑娘,便打心眼里喜欢,于是买下来做干女儿。宁老板夫妇无亲生儿女,人又很正直,所以对小兰英非常疼爱关心。小兰英从小就很聪明,虽不演戏,但她认真看,认真听,很快,许多戏她都会唱了。  相似文献   

12.
周岚  龙镇 《求索》2013,(10):259-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坛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地方剧中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凤凰傩坛戏传承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傩坛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认为傩坛戏是整个傩文化中的一方珍宝,傩坛戏的保护要从“留”、“破”、“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为傩坛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每次去锦屏县隆里古城,都会被这里的古风古韵打动。古城居民的是明代“调北征南”的军人后裔,600多年来,这些军人后代一直同守着故土——江南和中原的文化习俗,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是他们一代又一代沿袭乡愁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达宁 《当代广西》2012,(24):41-41
“家事国事,牛娘传唱天下事;党情民情,戏子道说世间情。”这是岑溪市安平镇富宁新村戏台的一副对联,它充分写照了该市由卉时“放牛妹”练嗓子兴起的“牛娘戏”的巨大魅力。“牛娘戏”如今成了岑溪市实施“文化兴市”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新载体,为伞市创新基层党建、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和倡导时代新风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小楼事略     
杨小楼(1877——1938)安徽省潜山县石牌镇人。石牌镇是有名的出“戏子”的地方,许多徽班里的出名人物都在这里出生或在这里学戏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为什么对‘帝王戏’情有独钟呢?单纯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体验一下百姓无缘消受的皇室生活?……其实在人们的掌声、笑声、骂声、叹声中包含着许多对当今的褒贬,也隐藏着一种很有‘中国特色’的‘人治情结’。”这是何家弘教授《法苑杂谈》里的一段话。笔者对“帝王戏”一直不屑一顾,但有一天偶然看了一段《康熙微服私访记》后,就上了瘾。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看了何教授的这一解读,茅塞顿开。看来自己脑子里仍有很深的“人治情结”。正是这篇文章吸引着笔者认真地读起这本书。   何教授可谓法律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8,(7):93-93
李宝春是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之子,在海峡两岸极受老中青戏迷喜爱。他以发扬父亲李少春先生“继承传统,勇于开创”的精神给两岸戏迷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新老戏”。而我们的对话则从他倡导的“新老戏”开始。  相似文献   

18.
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戏,也称掌中戏,属傀儡戏剧种之一,早在南宋时期,漳州知州朱熹就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  相似文献   

19.
胡克庆 《世纪行》2006,(11):38-38
只要我们提到楚剧便会想到《葛麻》,就像提到黄梅戏便会想到《天仙配》,提到越剧便会想到《梁祝》一样,它们都是一个剧种的代表剧目。虽然仅此“一个”,却能淋漓尽致展示剧种特色,让观众从中有充分的艺术享受。代表剧目对本剧种来说具有经典意义,但其经典过程往往不太为人所知,或被忽略,这是很可惜,也是令人遗憾的。近日。笔者收到一本书名为《戏曲教育家黄振》的文集,有一篇文章,谈到《葛麻》由一个“玩笑戏”,成为一个“经典戏”的故事,我以为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南人都爱看戏,无论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还是沪剧、锡剧、苏州评弹,一出《十五贯》,使绝大多数的苏南人从戏里都知道了那个尖嘴猴腮、三分像人七分像鼠的谋人性命存人钱财的窃贼娄阿鼠。但是,享受了多年太平盛世的绝大多数苏南人却料想不到,那个在戏文里的娄阿鼠竟会在最近幽灵般地从戏文里钻了出来,真实地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中。鼠影初现江苏省吴县市台口镇,在苏州币的北边10公里处,位于元和塘和黄埭荡的交汇处,苏虞公路、苏虞运河相对平行着穿镇而过。相传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由此“携西施泛五湖”,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