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凤莲 《求索》2008,(4):80-82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马克思不仅坚持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本质,更从社会实践出发去把握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性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目的性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功能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存在的本质实现,论证并提出人的实践存在的现实实现的三条基本路径,即人的主体性生成、人的自由个性张扬、人的超越意识激发。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而且从人与人的生态生存关系出发,创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界的和人与人的双重并举的生态哲学立场.这种双重并举的生态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在历史中的双重实现、双重和谐的关系,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人与人的物质变换关系走向合理化.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特质,就在于从人的社会经济生态入手,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生态问题.正是这方面决定了马克思生态哲学对于今天的生态危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而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以其特有的视角和方法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涵义、途径和动力等。面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和日益高涨的“人学热”,深刻领会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认识人、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不仅要重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容的规定,而且要对他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三方面——“肉体方面”、“理论方面”和“实践活动”界定人本质的具体内涵,此界定涵盖并且突破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人本质的研究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现存社会状况的深层次反思,他抓住了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透过劳动的视角揭示了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并在对劳动的分析中,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方面阐发了人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论.但在从事实证研究以后,马克思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人的存在问题.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本质论,而是把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存在论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探讨“人的现实性”.忽视这一出发点,事实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功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鹏 《理论月刊》2014,(5):28-34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核心层、价值层、策略层的有机统一。其中,核心层科学地分析了人的本质,确立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价值层站在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立场上阐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人的解放,明确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性;策略层针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事实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式,凸显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时代依赖性。从层次上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进行划分为我们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人学思想、如何评判苏联模式、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这是马克思和其他领域学者研究社会分工问题的本质区别。社会分工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必须和社会分工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付金凤 《传承》2010,(3):46-4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体: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类的存在物。在人的类存在的多种历史形态中,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的共同体存在具有共同性、共在性、共生性和共意性等属性和条件。现代科技和全球化发展日益彰显人类共同体存在和共同体问题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共同体存在不仅承载了以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现实内涵,而且还是人的类本质的最高实现形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共同体观念和共同体意识的兴起成为21世纪全球对抗现代人类现实生活中日益出现的分离主义矛盾及现实问题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说,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一从实践出发的真理观,目前在学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试图把马克思这一实践真理观置于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中,展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知识论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限制在意识范围之内,寻求普遍意识和对象性的意识的同一,置现实对象于真理之外,而真理是要求对现实对象加以把握的。本文就从对知识论突围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就是指实践过程中人对自己对象化产物的全面占有,人的感觉与人化自然的同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福柯都对现实的人进行了深度关切与多维度论证。在内涵的问题上,马克思从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类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等五种属性进行了理解;福柯从现实人的所是、所思、所行等三重特性加以解读。在现实人的塑造上,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主要途径,福柯则主张微观权力运作。在解放方案上,马克思强调社会革命的路径,福柯提出了生存美学的方案。马克思的论证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总体角度,而福柯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安亚玲 《传承》2014,(3):60-62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论断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人的劳动实践出发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当前我国正处在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碧雯 《新东方》2010,(6):74-76
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人的解放,尤其是以人民大众的解放为指向,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方面论述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从人的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生活、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诸多方面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的存在抽象化、片面化和神秘化,导致对人的本质存在缺乏科学的认识。从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来思考当代西方存在主义人的本质观,对深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的问题的科学前提。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只有从理论上正确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才能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娉 《理论月刊》2015,(2):23-27
在19世纪中叶旧欧洲解体与黑格尔哲学瓦解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都对人的存在做出了新的思考,但是他们的致思路向却迥然有别。马克思主要从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历史条件出发观照"现实的个人",突出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克尔凯郭尔则从个体生存的精神状态、非理性情绪出发观照"孤独的个体",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这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和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