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正处在由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国家迈进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但中国具有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我国的社会体系和决策体系稳定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积累了宝贵财富和经验;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空间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和引领条件;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6)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由中上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国家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在该阶段,如继续延用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及时转型,容易积累矛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一些国家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也在于此。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对的"中等收入陷阱",从六个方面解析我们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3,(2):62
世界银行"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有借鉴意义,但这不是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收入阶段都会有陷阱。中等收入水平的上限是12000美元,有一些南欧的国家老早人均收入就过了12000美元,同样发生经济停滞。希腊曾经被世界银行作为一个成功突破"中等收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如何逾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历史证明这个阶段是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即"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如何跳出"中等收入"的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提出了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获得长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等收入陷阱”命题是近几年提出的,但关于经济发展停滞的可能和停滞原因的探索很久之前就开始了。经济增长动力的升级和社会稳定保障了日韩两国的成功突围,而增长乏力、发展失衡和有效制度保障缺失的拉美及东南亚国家则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的泥沼。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产业升级困境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桎梏、排斥性增长的典型矛盾和市场功能的缺失与政府职能的错位等阻碍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和优化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成为中国面对挑战的政策指向。  相似文献   

6.
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表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在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以后,促使其由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原有发展模式逐渐失灵,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经济...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20):4-13
2011年,中国GDP达到47.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5000美元达到5431.8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此时的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就在我们为祖国的经济增长、国力变强而鼓掌喝彩时,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已向我们缓缓逼近——-转型中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使刚刚跳出“贫困陷阱”的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层面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解释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容易掉进经济增长缓慢、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丛生的陷阱。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就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我国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才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迎接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是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本质上要求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需要理论创新、改革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GDP偏好和攀比、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从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确保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大力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环境,以稳定促转变;三是扎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务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寥寥十几个,且大多数是小国。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有人认为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很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跨越陷阱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跌入陷阱国家的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一、韩国和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要正确认识所谓的中国中等收入陷阱,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探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注重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竞争优势,大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完善宏观管理体制;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转变消费模式,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近几年来学者最爱讨论的话题,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达3200美元,2011年达到5400美元,中国再往后发展是否会停滞不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4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无法达到8000美元或者超过10000美元的一种现象,如阿根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家。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也跨入了人均GDP5000美元的大家庭,于是,中等收入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64年的历史,既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工业大国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其间历史悠久、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多民族、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尚未实现以及党的领导和大国等基本国情,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和转变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所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国情出发。而在这个长时段中,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国情实际上也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国情的"变"与"不变"成为影响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定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以及指导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唱衰中国、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增大等声音又起。那么,步入新常态后,我国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中等收人陷阱"的成功跨越?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研判。"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依然存在"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4,(8):57-57
正据第22期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新加坡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以GDP年均增速7.6%的高水平发展,完成了从前工业化、工业化,再到现代化(后工业化)的道路。其一,新加坡采取了十分开放的人口政策,以世界上最优厚的待遇吸引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必须要认真回应与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不是个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有规律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衡量中等收入群体的具体指标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现实与理论的热点问题。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剖析,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收入问题,而且并不是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就跨越了这一陷阱。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跨越这一陷阱的路径与指标不仅要遵循一般规律,也要区别于西方国家,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中流砥柱意识三者的"化学反应",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强起来"。  相似文献   

19.
李向阳 《唯实》2009,(8):99-10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南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当前在制度层面,南京还存在不少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转变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转方式调结构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必须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变为注重质量效益型,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不再通过大规模粗放扩张追求经济的两位数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当前最重要的是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前者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后者包括放松政府对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管制,降低服务业税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