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可以加速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五大因素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制约作用:计划体制影响大;产业结构趋同;行政分割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层次的协调机制缺乏;二元经济结构的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是:建立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鼓励国有企业间的合并重组,逐步降低国有经济比重,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树立服务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盛科荣 《理论导报》2013,(8):8-8,20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地区,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也广泛存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主要沿  相似文献   

3.
总的来说,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可能有两种:替代关系与互补关系。从进口与出口的角度来讲,FDI对出口既有刺激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对进口贸易而言,FDI与进口贸易的关系也是双向的,既有可能存在刺激作用,也有可能存在抑制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短期内,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是互补效应,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引进是替代效应;在长期内,进口与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都是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4.
区域文化心理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存在着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的是三个地带区域文化心理上的差距。由于我国三个地带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区域文化心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导致了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一定途径对三个地带的区域文化心理进行重构,形成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先进价值理念、强大精神动力、良好道德规范、科学行为方式和健康的舆论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以及对重庆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什么都值得进一步分析.本文以重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重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着重探讨了重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力图从实证角度,科学、客观的计算出两者的定量关系,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利用重庆1987-2010年相关数据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中Eviews软件,做出参数估计及一系列检验,揭示了重庆市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而且呈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为重庆优化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丽琴  尹虹潘 《探索》2005,(4):179-181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国内的经济与政治形势风云变化,因而我国的区域发展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现象、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鉴此,从国内地区间的关系、区域发展的空间景观、区域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进行分析评论,以求认清现状并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建议》的部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一战略既突破了我国传统区域发展的思维定式,拓宽了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也创建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抚州红色区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抚州红色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战役战斗,对中央苏区的兴衰存亡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抚州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巩固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抚州红色区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抚州红色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战役战斗,对中央苏区的兴衰存亡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抚州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巩固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社会阶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敏 《求实》2007,(7):45-47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扩大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在促进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自由主义风靡一时。世界各国为赶上发展潮流,纷纷接受新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市场化改革,跟上全球化步伐。但各国在改革之后,又出现了各种棘手问题。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内涵的解读,充分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辩证分析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得出我国应对新自由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产生了积极的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如何看待新自由主义,汲取其合理内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韩德强 《探索》2005,(4):149-15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混合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给出了答案。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化市场,妖魔化计划;把股份制当作改革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和手段;过分强调产权明晰的作用;片面强调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直接融资如股市作为不负责任的提款机则臭名远扬;我国把资本自由流动作为不可变更的目标,则会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这个天真的幻想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开放的误导;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下,中国经济落入了两极分化、通货紧缩的境地;新自由主义的科研改革思路的结果,是20多年来没有象样的科研成果产生,各主要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手中;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最受社会诟病。  相似文献   

14.
周新城 《学习论坛》2010,26(1):38-44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非调控化。其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私有制永恒、市场经济万能。“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永恒的。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我们主张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主张市场经济万能而反对宏观调控等,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今后一段时间里,纠正种种由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万能论带来的偏差,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自由主义宣扬市场经济万能论是抱有险恶政治用心的,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接触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已经严重冲击到高校的理论教育工作。本文试探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理论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接触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已经严重冲击到高校的理论教育工作。本文试探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理论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中央政府行为主要有宏观区域政策、国家科技计划及国家科技法规等.我国在不同时期推行了相应的区域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我国后发区域与发达地区在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上的差异;我国先后实行的各项重大科技计划,直接推动了全国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出台的各种科技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朱景文 《新视野》2005,(1):72-74
一个地区究竟采取何种一体化的形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成员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就亚洲而言,区域一体化显然没有达到欧盟那样共同市场的水平,但在形成地区共同体及其法律规范之后,如何处理共同体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欧盟法给东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07,(5)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工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度从东部到中部、西部依次减弱,并指出从区域经济协调出发可以在现有统一性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据《自然》网站报道,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化学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催化剂,能从液体甲醇中轻松提取氢气,让氢气存储和运输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消除了"氢经济"中的最大障碍,将来有望把氢气"装入"甲醇通过管道、油罐车运输存储,用时再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