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磊  王玉杰 《学理论》2009,(26):237-2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文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作用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网络文化的魅力源泉和精神实质。并探讨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任务中,应当以“乡风文明”作为建设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家庭、社区和乡镇三个层次的载体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奕 《学理论》2009,(17):97-99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涵盖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梁寅子 《学理论》2009,(20):149-150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庆芬 《求知》2010,(2):9-10
<正>高等院校是人才和高品位文化孕育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展现学校特色、教育理念以及师生精神风貌的窗口,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金梅 《理论探索》2006,(2):104-105
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随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忽视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因此,创建网络文化和谐环境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与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核心范畴“先进文化”,指的是作为精神生活过程及其产品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即指狭义的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蒋绿林 《学理论》2009,(12):72-73
十七大的胜利闭幕对政治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本文从政治文化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互动关系出发,找出适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经验教训和继承发展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重申文化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新"二为"方向;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间的关系;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放型文化范式;提出并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邓小平的这些举措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与构建现代和谐社区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理解二者辩证关系必须避免一些错误思想倾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二者辩证关系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构和谐优秀的社区文化;发扬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形成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社区党建及服务网络,健全先进和谐的组织体系;优化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促进社区建设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内容上的同一性。就战略地位而言 ,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无论是对民族、国家、现代化 ,还是对社会主义、执政党 ,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展战略上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施文化战略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必须处理好古今、中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基本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总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在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作用方面,求真务实地设计各具创意的活动,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汇到各种活动过程中,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是在独特的城市文化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凸显和张扬;广大农村注意文化建设点、线、面的结合和农村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是其突出的特点;特别注重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成为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锻造的重要视角;高度重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是文化建设活动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文…  相似文献   

14.
英淼  宝平 《民主》2009,(9):45-4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中共十五大,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理念;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中共十七大以来,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在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位普通的民进会员谢严森.响应党的号召。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伦理和谐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和谐文化的开拓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要正确认识五个辩证关系:文化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关系、文化斗争性与统一性关系、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伦理关系、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波 《学理论》2008,(13):23-25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苏红  王晓方 《理论导刊》2008,2(6):50-52
社会和谐,既要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基础之上,更要建立在高度的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缺乏精神文明,缺乏文化基础和文化支撵的社会,无法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现实文化基础和支撵,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支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观。毛泽东文化遗产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文化建设的时代需要,系统论述了如何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怎样有效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处理好各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系统梳理毛泽东文化遗产观,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宇 《学理论》2009,(14):13-14
政治文化建设不仅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大力进行政治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得到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9)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现实需要几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立论基础与现实价值基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引领时代进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