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中的丰碑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时,我更加深切地怀念我的妈妈——一名普通的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  相似文献   

2.
褚银 《北京党史》2006,(5):34-37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谢东 《党史文苑》2007,(12):21-24
70多年前,在红军长征的30多万人队伍中,有父子、兄弟和姐妹关系的不少,但最后走完长征全程的却不多。目前健在的就只有一对兄弟,他们是瑞金籍的老红军钟志雄、钟仁辉,现兄弟俩都在北京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4.
张瑞安 《党史文汇》2013,(10):40-43
长征途中惨烈的湘江之战是红军战史上的血色记忆,而一位红军师长的壮烈牺牲又为这片血色记忆更增添了一层悲壮色彩,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血色丰碑。他就是我军战功卓著的优秀指挥员——陈树湘。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我们盼望已久的"学党史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终于启动。十月金秋,第四组赴甘肃的27位同志踏上了红军长征路。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循着红军先烈们走过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呼啸的秋风卷起滚滚烟尘,追逐着一支浩浩荡荡西行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是由红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人员组成的中央主力红军,共86000余人,分别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中央红军中有福建子弟兵近3万人, 其中有闽南的优秀儿女数百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仅余6000人,其中福建子弟兵不足2000人,闽南籍的子弟兵则仅有数十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凯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在劫难与战火中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的福建,是在动荡与血雨中到来的。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福建,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前夜。很多人在苦苦思索和观望:中国共产党人能否走出困境,绝处逢生,创造奇迹?历史终于作出了回答——1934年10月,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包括闽西、闽西北、闽北和赣南在内的中央苏区陷落,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共5个军团,以及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直属队编成的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总共86859人,被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开始作战略转移——长征,其中福建子弟兵近3万人。他们来自全省20多个县市,以闽西、闽西北居多。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份绝密情报,及时促使党的临时中央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相似文献   

9.
冯晓蔚 《党史文汇》2006,(11):21-23
"老少人八口,举家事长征".这是人们对老红军侯清芝一家八口参加长征这一壮举的吟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的伟大长征,参加者约有20万人,结束时到达陕北的仅剩3万,而举家八口参加长征,这大概仅有侯清芝一家吧!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06,(6):11-1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征程中弘扬长征精神,中共天津市委老干部局、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决定联合举办“辉煌征程——寻访在津老红军”活动。活动期间,市委老干部局的同志和本刊记者将走访我市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听他们讲述动人的故事。本刊从第七期开始陆续刊登,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宁化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年,践行"走走党史",中央红军的长征路"走"过了,中央苏区的其他地方包括闽西南片的6个县也"走"过了.这次应邀参加宁化纪念长征的活动,同时也对包括宁化在内的原属中央苏区闽西北片的几个县作点党史调研.我对宁化党史的了解很有限,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与宁化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这里,就接触到的材料讲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员》大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是到邻居家玩时,见到他家有一本《共产党员》杂志,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于是就好奇地翻看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刊载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咱家怎么没有《共产党员》杂志呢?爸爸说:邻居家  相似文献   

13.
李甲清 《湘潮》2005,(10):21-22
我于1934年10月,在老家湖南省慈利县阳和乡参加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跟随贺龙南征北战,参与大小战斗500余次。不过最使我难忘的是跟随贺龙长征,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长征第一仗1935年8月,我在红二军十八团一营二连三排当班长。贺龙率领我们向永顺进军,为长征扫清障碍。途中要经过湘西险关——板栗堰。蒋介石从江西调来的嫡系部队八十五师,抢先占据了板栗堰,妄图凭借有利地形,将我们一口侵吞。八十五师师长谢斌是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面对强敌,我们这些新兵,心中有些发慌,这一仗不知胜负…  相似文献   

14.
张小灵 《党史文苑》2013,(13):36-39
孔宪权,1911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经黄克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小团团长,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长征途中,担任过红三军团第四师侦察参谋、红三军团第十二团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然而,作为长征这一人类最伟大壮举的实践者——中国工农红军,其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许多军事资料和历史学家均有不同的论述和相关说法。本文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权威资料,详细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名称产生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劲松  李艳 《世纪桥》2012,(9):9-10
红军到达遵义后,遵义人民满怀革命情怀,不怕牺牲,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热烈欢迎红军,全力拥护和支援红军,使红军给养得到补充,兵力得到充实,部队得以休整,信心得到提振,战斗力得到增强,革命声威不断壮大。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和信任,配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石仲泉 《湘潮》2006,(10):1-1
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根据我走长征路的经验和采访一些老红军,对红军长征精神有如下解读。解读之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这样,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  相似文献   

18.
施一夫 《新湘评论》2006,(10):14-16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组织策划了长征专题——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旨在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19.
老红军王定国年已97岁,但精神饱满,气定神闲。一双洞察一切又包容一切的眼睛,一口地道浓郁的四川话。  相似文献   

20.
凌辉 《湘潮》2006,(10):21-26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平江县先后有5万青壮年参加红军,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的红军指战员中的平江籍红军战士约1万人。到长征胜利结束时,平江籍红军指战员不上1000人。平江籍老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里介绍8位平江籍老红军在长征中鲜为人知的轶事。钟赤兵:独腿走完长征路云南扎西整编后,钟赤兵任第十二团政委。为了摆脱10多万川、滇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回师东进,再入贵州,二渡赤水,先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钟赤兵与团长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