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2.
正家风好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着家业能否兴旺、济世是否久长。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孩提时的一天,我正在院里同小伙伴们玩耍,爷爷突然把我喊回家,让我换双鞋,说是要领我去市长家串门。市长家虽不豪华,但很敞亮。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东瞅瞅西看看,看啥都觉得新鲜。最让我震撼的是,市  相似文献   

3.
爷爷的样子     
《党建》2017,(9)
<正>爷爷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一生都生活在小县城。他去世时,我还未出生,因而我与他竟是一面也未见着。爷爷育有八子,六儿二女,虽说我没见过爷爷,但叔叔伯伯姑姑和父亲的一言一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了爷爷的样子。六叔常说,吃亏是福。六叔自小跟随爷爷卖菜。遇到爱讨便宜的客人,待上完秤定了价,必定要多抓一把青菜、多拿两个土豆。爷爷对此总是笑脸相迎,有时还会多赠几棵青葱、几块姜。年幼的六叔问爷爷,为何总让这样的人占咱们便宜。爷爷说:"吃亏是福,吃亏是福!"后来,六叔凭着爷爷教的生意经,做起  相似文献   

4.
正难忘的1976.09.09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我的爷爷毛泽东与世长辞。我的父亲毛岸青和母亲邵华在家中设立灵堂,父母当时紧紧牵着我的小手,在爷爷的遗像前宣誓,告诉我要继承爷爷遗志,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我刚刚6岁半。屈指算来,不觉40年的岁月过去了,我也从孩提跨入不惑之年,但我依然能够记得当年的情景,并在经历了岁月流年的沧桑后,更加理解父母当时悲痛的心情。  相似文献   

5.
喜欢穿布鞋,不是前些年流行布鞋赶时髦留下的“后遗症”,实在是因为打小养成了习惯。穿的第一双鞋是娘做的虎头鞋,那时我还不会走,只能站站爬爬。从那以后,娘一年至少给我做两双布鞋便是雷打不动的事了。后来我参军了,便对娘说,以后不要再给我做鞋了,部队发的鞋也穿不完。娘不听,要我照脚的大小剪个纸样寄回去,照例每年托探家的老乡捎两双鞋来。娘做的鞋每每都很合脚,即耐磨又舒坦,穿上仿佛就成了脚的一部分。鞋底子是手工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我走路费鞋,娘给我纳鞋底子总要多扎几针。战友们见了我晾出的绣花鞋垫都要惊呼,说绣得这么…  相似文献   

6.
刘英团 《党课》2012,(20):68-69
《庄子·秋水》记载这样一则寓言,说有一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好看,就去那里学习,由于他只知一味地模仿,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是怎么走路的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相似文献   

7.
<正>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对我说:"那些年,没有饭吃,野菜、树皮甚至是皮带,我们都照样煮着吃!你还嫌饭不好吃……"虽然不明白,但我眼中的爷爷不管什么时候碗里的饭都吃得干干净净。还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奶奶总是对我说:那些年,过年能有件没有补丁的衣服穿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你还嫌衣服不好看……"虽然不理解,但我眼中奶奶的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哪怕到现在也  相似文献   

8.
爷爷的笑容     
杨彬 《广东党史》2011,(9):52-52
爷爷在世的时候,每年春节前都会在村里领到几百元钱。大人们说那是老党员费,老党员有功劳。那时我并不知道老党员有什么功劳,只记得每次领到钱时爷爷的喜悦之情都会溢于言表,与平时不苟言笑的他判若两人。不过他很少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东西,他几乎把这笔钱全部用来给孩子们做压岁钱。我一直以为爷爷高兴的原因是这笔钱让他在奶奶面前有自信的资...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4,(5):24
1791年,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在维也纳的一家大剧院公演,他担任现场指挥。演出结束后,莫扎特在人群的簇拥下走出剧院。突然,前面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女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她不仅扭了脚,一只鞋的后跟还掉了下来。女士一边拍着身上的土,一边抱怨道:"糟了!现在已经快半夜了,去哪儿找修鞋匠呢?这样一只高一只低,还怎么走路?"莫扎特对她说,"我非常乐意为你效力,劳驾把鞋都给我!"女士高兴极了。莫扎特接过鞋,只见他把那只完好的鞋拿在手上,一手抓着鞋身,一手紧握后跟,一用力,那只完好的鞋后跟也掉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火巴)洋芋     
正临近过年,马蹬坝的天气越是寒冷。凛冽的冷风从木板壁间的缝中吹进屋来,割得人疼。好在到了这个时节,屋外的农活也不多了。三三两两的农家妇女,通常会挤在某家的火炉旁忙针线活。农家人的所谓"针线活",其实就是纳鞋底、做布鞋。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们围在火炉边忙碌的时候,是不能离开小孩子帮忙的。比如在正式纳鞋底之前,每双布鞋都得有一个鞋样子。马蹬坝有句俗话,"妹妹不会做鞋,嫂子有个样子",是说结婚  相似文献   

11.
黄海 《党建文汇》2008,(1):49-49
在上海叶家宅步行街上,有家隆义鞋坊。和很多鞋坊不同的是,鞋架上的鞋没有一双是出售的.只是作为可定做款式。店中用于展示的女鞋样式不是很多,那是因为女鞋的款式翻新较快较多,因此店里一般不会预先做出鞋款供顾客挑选,顾客可以自带杂志或鞋款量脚定制。在店内,可供顾客选择的彩色皮料有200多种,提供给顾客参考的鞋款资料还有厚厚的一大摞。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生产股的一名林业技术员,今年28岁。2016年10月,我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林场,成为继爷爷、父亲之后,家中的第三代务林人。还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天,生产场长和股长就跟我说,你这个小姑娘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可是个辛苦活儿。那时的我以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3.
正我出生在六师芳草湖农场的大东沟,芳草湖抚育我长大,芳草湖就是我的家乡。小时候在芳草湖农场大东沟连队住着,空气中弥漫着羊粪、猪粪的味道,家乡的小路上跑着个小狗,小孩们在老人的看护下嘻嘻玩耍,这些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们一家人住的还是土坯房,我记得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子们一起一个院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我很快乐,闲  相似文献   

14.
我离开乡里去上大学的时候,爷爷用一块布包了一把泥土放在我的行囊里.一再叮咛:那里离自己生长的土地太远,时间长了,会感觉不舒服,就放点泥土在水里,喝了就会没事。记不清我在远离故土的地方身体不适时有没有喝过那泥土,但记得我一直珍藏着那一把黄土,直到我念完大学,重回故土。  相似文献   

15.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16.
爷爷卖牛记     
正近日,我得知爷爷把家里那头老黄牛卖了,这可是家中的"大事件"。听爷爷说,他年轻时曾当过村里的生产队长,那时候一个生产队总共也没几头牛。分田到户以后,村民种地的积极性高了,对牛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而牛也渐渐成了村民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记得小时候过年,爷爷会在牛角上贴一个写着"有"字的红对子纸,或者在牛栏门上贴上"六畜兴旺",寓意着来年会有好运气。爷爷一直认为农民离不开牛。可是,某一天村里有一户人家不知从哪里买回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村里人叫它"小八匹"。每次那  相似文献   

17.
我发现,许多国人走地下通道,几乎都是混乱地不分左右地走。你知道新加坡人怎么走?很简单,他们就派一个人站在地下通道里面,“那个黑衣服的过去,我在讲你,我就在讲你,过去!”“那个穿红衣服的不要过来,过去,从右边走过去。”在新加坡,地下通道中间那条线是空的,新加坡人在地下通道里就是这样子走路的。  相似文献   

18.
目送     
好多事情像是忘记了,突然有人提起来却历历在目,比如一个老同学说我上中学时喜欢装,这话让我好奇,我喜欢装什么啊?他说,装爹呀。这句话再次让我好奇,我说我没有这个习惯嘛。他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像是一个引信,忽的就炸出了一个少年的烟花,这句话是朱自清《背影》里父亲说过的,我想起那时我拍着某个同学的肩,用苍老的声音说出这句话的样子,甚至我记得另外的句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9.
正很久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今天母亲给了我一双她亲手做的布鞋,在我的心里很怀念穿母亲做的布鞋那种舒适温暖的感觉。从记事起,都是穿着母亲做的鞋长大的,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做一手好针线活儿,做的布鞋样式好看、针脚细密、适脚、经穿,上小学时,我一度把母亲做的布鞋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同学都爱围着看我的布鞋,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我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母亲。她每年都要亲手给我和姐姐还  相似文献   

20.
正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原来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又仿佛大雾的洒落是专为着陪伴我的独行,我的前后左右才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