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个体条件和历史经验以及其他思想倾向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而且近年来又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进行再思考,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留下了空间.因此,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分析"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深化研究的思路作一些探讨应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政策》2006,(5):58-58
该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语摘编;第二部分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调查研究的文辑;第三部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指派三个调查组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撰写的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3.
美国塔芙茨 (Tufts) 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Elizabeth J. Remick (雷莎蓓) 的新作《建构地方政权: 民国和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Building Local States: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 can and Post Mao Eras) 一书, 是本年度哈佛大学出版社亚洲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政治科学研究的力作。作者综合运用政治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及跨文化、跨区域比较研究的方法, 以中国学研究为对象, 在方法、内容、理论范式转换等广泛层面上展开对话与探讨。该书关注到国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税收与公共财政, 探讨了地方政权在这两个时期的构建过程。本刊现发表对该书作者雷莎蓓教授的访谈, 在访谈中, 雷莎蓓教授以其亲身经历揭示了美国大学与学术机构的科层体制, 并对因泾渭分明的系科设置造成难以逾越的研究障碍与观念歧异做出了解答; 还就学者个人学术训练背景、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对话与探讨。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 给人以启迪, 让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魏菲德教授撰写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哲学透视》一书,是其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部影响甚广的著作。该书讨论的主题既不是毛泽东的理论观念本身,也不是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史,而是作者所谓的毛泽东的“知识环境”。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作者之所以要研究毛泽东的“知识环境”,是因为他在研究“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时,碰到了困难。他用“意想不到”四个字,来表达自己对“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直观。他说:“任何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抛弃他自己的政党,即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学问家。他从青少年时代起,数十年来,广收博览,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许多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对他的生活的这个侧面知之不多,或知之不详,或知之不确,但我们想都会有浓厚兴趣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出版的。它介绍了毛泽东笃志嗜学,把读书与工作溶于一体,阅读马列主义著作,阅读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种书籍和报章杂志,以及自学英语的情况;力求通过翔实的叙述,展现毛泽东读书的生动情景,使人们了解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广泛的读书兴趣、独特的读书方法,以及读书生活对于他的思想和事业的深刻影响。现在简要地谈谈该书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东方巨人的魄力青年毛泽东为何不留学?任武雄到国外去留学打工,几十年前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数人在欧洲战场上丧生,法国等国家缺乏劳动力,于是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提倡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勤“打工”,俭学就是过着俭朴的读书生活。那时,毛泽东和他的挚友蔡和森等就在他们所组织的新民学会内响应。他们认为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国外去可以开阔视野,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新思潮和科学技术,又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对闭塞的中国,对求学无门求业无路的青年来说是个佳音。于是他们从1918年开始就积极酝酿,推动青年到北京、保定等地的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准备出国。毛泽东又多次到上海欢送青年到法国去,然而地自己却没有去。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外国学者说:因为毛泽东没有学好外语,所以他后来始终没有去。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当时到外国去的青年,并不都是学好了外语才去的,大多数人是到国外才学好外语的。那么,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到外国去留学呢?青年毛泽东未将赴法勤工俭学视为青年的唯一去向,他认为要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出国。他在1918年一开始推动青年赴法留学时,就劝新民学会会员罗学  相似文献   

7.
彝学经历了百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他者叙述"到"我者建构"的历史转型.回顾彝学在近现代到当代的历程,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无疑会引导彝学在新的世纪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德国出生、德国培养、美国成名的汉学家劳费,是20世纪初美国最好的汉学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他的汉学研究生涯和成就,分析他所体现的"微观汉学"的诸多特点.评估其汉学研究对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凸显美国中国学与欧洲汉学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米华 《湖湘论坛》2007,20(2):23-25
早年毛泽东"变化民质"思想的中心环节是"本源入心",为此他通过构建"精神利己"价值体系和"倡学"的方法以实现之,这对他后来"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启迪作用.当然,这种启迪作用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思想重复,而是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在该书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极为关心,并在理论的阐发、史实的厘清、语言的表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胡乔木本人也对此作过多次修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历史进程,为全国人民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11.
要闻回放     
《台声》2005,(2):4-9
厦大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首创"台湾学" 台声讯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在 新近推出的著作《台湾学导论》中,首创"台湾 学"一词,并将其设为一门学科体系。 台湾问题成为学界研究对象已有数十年,但 "台湾学"一直没有建立成为一门学科体系。"台湾 学"主要是指以台湾地区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学问, 类似于闽南地区研究、徽学等区域研究。陈孔立所 著《台湾学导论》一书涉及台湾历史、政治及两岸 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等内容。陈孔立将几十年来 台湾研究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台湾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他除了对台湾研究普遍使用的历史法、归纳 法等方法作了论述外,还介绍了系统法、政治方法、 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该书目前由台湾博 扬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有望在内地和香港出售。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世界史学界都热衷于出版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传记性著作,这部由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毛泽东》,就是这一领域重要的代表作。毛泽东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  相似文献   

13.
正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人大代表,不仅要做学习雷锋的表率,更应当是一名活雷锋。"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学什么?毛主席指出:学雷锋不是学他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  相似文献   

14.
李钢 《传承》2009,(21):36-37
田家英曾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跟随毛泽东18年。他不仅才学深厚,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还当过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的文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不好问题就当不好领导。辩证认识问题、正确对待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问题是努力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1919年曾专门起草了一个《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出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144个问题。他要人们"脑子里要经常装几个问题",把问题当作工作的目标和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晚年的政治思想,是他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内容之一.毛泽东认为,民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构成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问题."大权独揽、小权分散",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晚年关于政治体制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毛泽东所提出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党体制的一个创造.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比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他重视立法,肯定了法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国外精神家园研究慨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慧 《理论月刊》2008,13(6):40-42
精神家园是人类生存和安身立命的根与归宿.精神家园是国外诸多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宗教、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教育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关注当前精神家园国外研究状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佑新 《求索》2007,(12):43-45
毛泽东在党内为什么能够率先提出并杰出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问题?这无疑与他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一文化性格主要是他青年时期在湘学务实学风的熏陶下形成的。湘学的务实学风极为突出而且源远流长,在所有地域性文化传统中无有出其右者。青年毛泽东就学于湖南第一师范,深受其影响,形成了他注重实践和实际、实事求是以及注重研究国情的文化性格,这使得他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具卓识地提出并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治安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问题制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准确表述、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的边界范围等关键问题在理论上还不清楚,知识总量也明显不足.治安学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准确表述治安学的研究对象、规范学科研究范围,并积极学习与借鉴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蒋建农 《新东方》2006,(6):57-60
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诗人臧克家一次在接受采访中套用过去塾学里赞颂孔子的话,写了这样一幅字:“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毛泽东之前没有毛泽东,毛泽东之后谁若毛泽东!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言词间透映出诗人的独特感触和浪漫情怀。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的传奇经历,不知何谓“诗”的我,竟也不由得对诗人的感触产生了共鸣。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百二十多年以前,韶山一处坐落在偏僻山坳里的普通农居,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毛泽东。正像那首被后人争相咏唱的歌曲中所写:“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