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邓红蕾百家论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法律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从产生和发展来看,二者存在时期不同。早在法律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朴素地运用舆论、信念和习惯的力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维系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其次,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起作用。最后,起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但法律管的范围相对窄一点。“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  相似文献   

2.
褚丽  彭凤莲 《求索》2013,(12):88-90
作为社会规范,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人们某一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理论上讲,一定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应当是一致的.否则人们将无所适从。然而,现代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矛盾现象屡见不鲜。法律与道德时常发生冲突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相关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深入分析发生这种冲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消解冲突的基本理路.具有多方面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4.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的新内涵文武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  相似文献   

7.
贺昌友 《湖湘论坛》2002,15(2):35-36
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提出,不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道德的创新和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一、在立法上,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是法律价值的评判标准(一)道德是法律内容的源泉。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就一定存在道德,没有道德的人类群体在本质上只能是动物群体。道德是非制度化的,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逐渐形成的习惯,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机构…  相似文献   

8.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由于立法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日益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对于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形式和规范作用,人们产生了一种崇拜的心理,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由法律来解决,试图把法律变成控制社会这架机器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以机械地发挥作用。而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人们,法律不是万能的,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社会诚信的培养,法律可以制裁不诚信行为,但诚信风气的形成更多地要靠长期的道德培养。第一,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道德都要规定在法律中。应当看到,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法  相似文献   

9.
海波 《人民政坛》2006,(6):37-37
道德是什么,是一种大家都公认的不需要用法律来进行约束和惩罚的社会公约吗?在古代,道德不是这样的,比如说通奸的妇女是要被沉塘的,而遵守妇道的则可以记入贞节牌坊,这就是道德对人们的惩罚和奖励。说得白一点,其实这样的道德标准就是一种法律,只不过那时候法律还没有发达到如此完备的条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在统治者手里,法律是统治的工具和制裁的利剑;在道德家眼里,法律是道德堕落时人们无奈的自救;社会学家认为,法律是弱者的保护神。无论对法律意义怎样表述,谁也无法否认,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法律是人们共同信守的契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法律是每一个人的保护神。"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并不仅仅是社会公民的心灵提升,道德升华,或者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和谐的建构真正依赖的还是对法律正义的信仰。当法律成为信仰,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11.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初二学生小军的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他()A.可以不学习法律常识B.应该学习法律常识C.完全不必学习法律常识D.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学习法律常识2.法律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问题都做出明确规定;而道德准则和观念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且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说明()A.法律比道德更重要B.道德比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更为广泛C.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法律的实施D.法律和道德的实现手段不同3.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如果按人们自觉的程度来划分 ,道德与法律可以分为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由高到低三个层次。从人们遵守规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来看 ,道德自律是最高境界 ,道德他律和法律他律都必须转换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三个层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三种形式整合的实现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4.
初二教材第一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第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主要讲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尤其是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二者的主要相同点、相辅作成的关系及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对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的积极意义后,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本框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及认识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人们一般是从二者在上层建筑中所属范畴、二者的形成条件、表现形式、规范的内容、规范的结构、调整的范围,实现的手段、发展的前途等诸多方面阐述的。但局限于初二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11,(11):59-59
小悦悦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强烈关注、小悦悦事件刺痛的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整个社会的良心,于是,在拯救社会道德、实现自我救赎的诉愿中,很多人期待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为滑坡的道德和良知筑牢底线。  相似文献   

16.
当今,法律可否用以辅助道德实施以再造新的道德风貌,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事实上,在古代社会,运用法律促使道德实施行为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仁义礼乐皆出于法。”(《管子·任法》)不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可分为法、律、令三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这样,以“法”辅“德”的方式亦就呈现多样化。一 道德法律化。是指把德目写进法律条文,用法律形式迫使人们去践履。在中国古代,将道德法律化,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自觉,这在许多…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年初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重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一、德治是法治的基础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而道德规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升为法律制度。许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爱祖国、爱劳动等都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人人应遵守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的法律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人们的观念中,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本文所要阐明的是,法律正是道德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完善的道德,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道德都可以实现法律化的转变,而且必将实现这一转变,最终使法律包容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其内容而言,法律与...  相似文献   

19.
一、把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到“以德治国”的高度来认识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存在依据不仅在于几千年人类历史的经验,也有其自身的理性基础。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与法律就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而并存。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但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分析,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道德规则和道德控制都处于优先地位,即使在推行法治的时代,法治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如果说道德规则的优先性决定了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倡导性是指法律具有指引人们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属性,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法律的倡导性是由法律的道德性和意志性所决定的,它是法律规范性的自然延伸,也是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期望的体现。法律的倡导性自然地导引出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奖赏也是法律规范和实践的需要——制定一部奖赏法典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