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改现行“一裁两审”为“一裁终局”我国目前的经济合同仲裁制度名曰裁审自择,实为一裁两审。裁审自择,即经济合同纠纷发生以后,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也可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是,这种裁审自择不是完全的、绝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  相似文献   

2.
关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劳动法》第 79条、第 83条 ),这就是所谓的单轨体制。该体制的主要优点是,既能发挥劳动部门熟悉的劳动法规的优势,又能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现行仲裁制度的误区及前瞻中国现行的仲裁体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经济合同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以下简称《经济合同仲裁条例》)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等有关规定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海外仲裁与国内仲裁分立,仲裁与审判并用,调解与仲裁相结合”的“裁审自择,一裁两审制”。即国内仲裁与海外仲裁(国际商事仲  相似文献   

4.
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3年7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也曾作了类似的规定。理论界有人将上述规定归纳为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前置”原则,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先行处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实行的是“一裁两审、先裁后审”的处理机制,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是诉讼必经的前置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十条也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仲裁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仲裁法规范和统一了国内仲裁体制,结束了国内仲裁的无序状态,促进了我国仲裁制度与国际上通行的仲裁制度接轨,确定了仲裁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例如:仲裁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础并以当事人的合意授权为管辖的前提,仲裁与行政分离以及或裁或审,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法院对仲裁给予支持并进行司法监督等。仲裁法实施10年来,全国已经建立了180多家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7.
北京蔡习祥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法本刊法律部答:仲裁是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必经程序,应根据《劳动法》第79条的完整规定来理解,不能根据其中的一句话来理解。该条完整的规定是:“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可以明…  相似文献   

8.
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如何去解决?答: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教委员会申请仲敖。对仲裁裁决不服的,...  相似文献   

9.
何苏芹 《中国律师》2000,(12):80-81
我国《仲裁法》明确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次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仲裁法》又规定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程序,这是人民法院对仲裁实行司法监督的具体体现,也是纠正仲裁错误的一种司法救济措施。一、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提起依《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超过法定期限,法院即不再受理。同时,当事人要向作出该裁决的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申请,也就是说,申…  相似文献   

10.
法律咨询     
法律咨询《仲裁法》实施前的仲裁裁决当事人申请撤销由谁管辖来信沈阳某公司因不服某县工商局裁决。即按原《经济合同仲裁条例》规定的程序向有关仲裁机关申请撤销,但尚未受理时,新颁《仲裁法》施行。因此,沈阳某公司按照《仲裁法》第58条规定的撤销仲裁裁决程序向人...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了制度改进,本文拟在维持"仲裁前置,一裁二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变"裁审对立"为"裁审互补",对仲裁作必要的改进,对诉讼作必要的限定,实现裁审衔接,进一步提出使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更加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调解与仲裁相结合是中国仲裁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基本含义是:仲裁庭在进行仲裁程序过程中,在当事人意思自治,案件事实和是非基本清楚的基础上,可以对其审理的案件进行调解。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看,将调解与仲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它独到的优势。首先,这样做可以为当事人节省时间和金钱、如果调解成功,仲裁庭可以根据调解协议作出裁决书结案,如果调解不成功,已经开始的仲裁程序可以继续进行。其次,通过调解员做出的调解协议不能向法院申请执行、而通过仲裁员调解而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最终由仲裁庭以裁…  相似文献   

13.
仲裁,就是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第三人居中决断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与调解和诉讼相比,仲裁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它方便、灵活、程序简单、处理纠纷及时,不伤和气,易为当事人接受。由于仲裁适宜迅速处理当事人的纠纷,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我国正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实践看,我国的仲裁制度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法律制度日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三大类方式不同的仲裁制度。第一类是一裁两审制,即当事人对相互之间发生的纠纷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  相似文献   

14.
聂敏 《中国律师》2014,(7):81-82
正我国仲裁制度实行一裁终决制,在此制度下,一旦仲裁裁决生效,非因法定事由,当事人即丧失了向法院起诉的权利。因此,《仲裁法》及其司法解释和《民事诉讼法》均在一定范围内对仲裁裁决规定了救济途径,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定"和在裁定执行时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在2012年8月31日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将"不予执行"的条件和《仲裁法》上规定的"撤销裁定"条件统一起来,其中第一项就是"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仲裁制度,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只裁不审和两裁两审阶段。去年颁布的《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确定实行一裁两审制,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了多年来仲裁实践的经验,对国内仲裁制度进行改革的丰硕成果。主要改革是: 一、改“多头(部门)仲裁”为统一仲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85)沪高法办字第110号请示收悉。关于合同纠纷当事人一方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仲裁机关已立案,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否受理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一方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仲裁机关不予受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无效经济合同纠纷,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人民法院有受理审判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确认权和处理权。《经济合同法》第7条规定“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权,归合同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第48条规定“经济合同发生纠纷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  相似文献   

18.
肖竹 《政法论丛》2009,(2):55-59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构建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在适用过程中落实劳动争议调解多元化、社会化的立法意图,完善劳动争议裁审体制的分类处理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理顺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或裁或审”条款的性质与类型在认定上十分模糊,因此各级人民法院经常在该问题上产生混乱。例如,“或裁或审”条款与“一裁终局”条款相混淆,多份协议与单一协议中的“或裁或审”条款相模糊,以及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仲裁法司法解释》)第7条的理解不一致等。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能为各级人民法院在“或裁或审”条款的性质与类型的定性中提供指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仲裁法司法解释》第7条中对于仲裁协议无效的规定。纵观各国对于既约定仲裁又约定诉讼的条款的态度,我国对于仲裁无效的判定过于严厉,这与我国正在推进建立亚太国际仲裁中心的政策考量不入。只有对法律制度的突破与变更才能在实质上修正立法的滞后性。先管辖先受理原则的借鉴,不仅可以为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提供出路,而且可以为我国鼓励与支持仲裁的发展消弭弊端。  相似文献   

20.
合同仲裁,是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订立或履行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对争议作出判断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民间仲裁、社会团体仲裁和行政机关仲裁。我国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采用行政机关仲裁解决社会主义组织间的经济合同纠纷。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在第五章中,就合同纠纷的调解和仲裁,作了三条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